跳到主要内容

内八部-长寿功

· 阅读需 47 分钟

《长寿功》,主要练人的先天阴阳二气,为乾阳与坤阴之真气而设,引导真气由动而致虚静。

道家处处讲阴阳。有阴就有阳,有阳必有阴。阴消阳长,阳消阴长。外八部金刚功属阳,内八部长寿功属阴。阴中有阳,阳中有阴。阴阳之中,又有阴阳。内八部长寿功的前四部属阴中之阳,后四部属阳中之阴。其功法顺序是:前四部由阴转阳,后四部由阳转阴。笫一部“窃吃昆仑长生酒”,外表上好像没有动作,实际内里在活动:吞咽津液,炼阴(津液)化阳。这时,阳气萌动,带动万物生长。体内气体开始发动,为少阳。第二部,形体开始有了动作,阳气上升。意想一个火球经任、督二脉上、下循环转动。任、,皆二脉是一阴一阳。这时,体内阴阳相接,阴阳交换,阴向阳转化,为纯阳(太阳)。第三部,由阴阳生化出四象、八卦。形体动作的幅度加大,经过的经络穴位也多,主要是把人体内的元气,从根源上加以深化,由内向外渗发,把人体的十二正经、奇经八脉作整体的调整运动,使人的心神,体内阴阳二气,与宇宙天体之真气相沟通,相交换。第四部,形体动作幅度更大,内气活动完全包拢到整个世界,与天地融为一体。所以,这部功法的名目称“大转逍遥”。第四部,阳气旺盛到了极点,阳光照耀世界,实现了由阴到阳的转化,为老阳(阳明)。前四部由阴转阳。由阳的萌动、生长变化到爆发;由人体内,向宇宙间引发,效法宇宙的宏观之理;后四部由阳转阴。效法自然,模仿生物,从宇宙回归于人体本身。第五部,仿大雁俯空;第六部,仿安稳行舟;第七部,仿白鹤定神;第八部,仿鱼沉海底。形体由较大的动作,到小幅度的动,到更小的动。体内的元气也逐步由收敛,到聚拢,到存定合成。这就是由少阴向纯阴(太阴)、老阴(厥阴)的转化,由动入静的境界。这个静,对修炼大道来说,不过是初静,是静功之基础。静极生动。长寿功练好了,会出现初动。进一步修炼,能达到真静,大动,阳神出窍。

所以,《长寿功》修炼大道的基础,它和静功极为密切;尤其是后四部,与静功实难截然划分。但倘若不分,又难明其深奥妙理,学练者,则难以下手。所以,在这里勉强地分一分,使其功理、功法比较集中明了,有思想与顺序可循。

讲道不离体,离体不为道,“道法自然”。离开身体不是讲道。讲道,比天地,比日月,比山河,比龙虎,比飞禽走兽,讲的都是身体。所以,习练《长寿功》,本意须时时在体内流转。神不外驰,才能凝练成灵珠一粒,破邪祛病,延年益寿,所谓“神在身,身常健,不修炼自成仙”。否则,把《长寿功》当作一般的养生动功,当作一般的导引吐纳,神光外驰,元气走散,就完全背离了《长寿功》的真谛。

长寿功处处逍遥自然,随其自然,心要放宽,心里要达到和平,不要用心,不要用意。

第一部 窃吃昆仑长生酒

功理:

“昆仑”,是我国西部著名的高山,这里形容人体的头部。头部、在人体之上,最高处,为六阳之首,是修炼机窍最多的地方,也是静功修炼的着手处。“长生酒”,不是指平常市场上卖的酒,它指人体口中的唾液,又称“金津玉液”可以使人除病健身,长生久视。“窍吃”,不是偷吃,是指自己吞咽口水时,别人不知不觉。八仙之一吕洞宾祖师《百字碑》曰:“自饮长生酒,逍遥谁得知。”先祖对这部功有诗一首作为概括:

昆仑山下一清泉,泉中有水流万年。

有人窃吃泉中水,活个生长不老仙!

我也曾就自己几十年的经验,写了四句作为注解:

龙戏九江水,虎登万重山。

阴阳交换处,火内开白莲!

“龙”者,舌也,为心之苗;“虎”者,齿也,为肾之苗。心为阳,为离,为火;肾为阴为坎、为水。“九江水”即口水。“万重山”,即头部。这“龙戏水,虎登山”,正是坎离相合,水火相济,“阴阳交换”。如此时时相交通融,阴阳平衡,定会“火内开白莲”,岂有不益寿延年之理!

这个长生酒,不是尘世之酒。我们道家经典《元道真经》上讲,它是坚精补髓,固护五脏,归根复命之法。一般修道的人,得道的神仙都离不了这一步。我体会这个长生酒作用就是大。天黑了你想睡,你先不要睡,慢慢咽几口,十口,二十口口水,晚上就睡在那里,灵灵醒醒,打坐精精神神,不昏沉,不糊涂。好比你想去病,舌在口里搅动,想象舌在病的部位搅动,坚持炼慢慢病也就好了。

这个道理,中医认为:舌是人体相对独立的部分。主要脏腑在舌上都有特定的部位:舌尖属心肺,舌中属脾胃,舌根属肾、膀胱,舌边属肝胆、四肢。舌体是人体的缩影。当人的脏器有病,首先心动意引,用舌搅动口水,口水里有高级能量,通过以意领气,意到,气到,血到,液到,力到,就能够治病。

本部功法关系重大。《黄庭经》说:“至道不烦也。”大道至简至易。窃吃“长生酒”,不论男女老少,不论身体强弱,不论行站坐卧,不拘室内野外,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,大家多练,潜移默化,佳境无穷。

功法:

  • 1.身体松立,口闭齿合,以意引津,舌尖在口内上下左右来回任意搅动,哪有病灶,就想在哪里搅动。

  • 2.当口水满口时,分三次慢慢咽到“太上老君的八卦炉”,也就是咽到下丹田(脐下腹内),一切病菌病毒在炉中炼化,或从二便,毛孔排出,疾病渐愈。但注意,没有口水时,不能干咽,干咽有火,容易导致喉咙干燥,干渴。

第二部 升降日月任督走

功理:

任、督二脉属奇经八脉。任脉在前,属阴,走胸腹正中,上到额部,六阴经脉都来交会,是“阴脉之海”,有调节全身诸阴经气的作用;督脉在后,属阳,走腰背正中,上至头面,六阳经脉都来交会,是“阳脉之海”,有调节全身诸阳经气的作用。任、督二脉是练功的主要的运气路线。“升降日月任督走”,目的在去病健身,也是为修炼静功打基础,火药冲关一定要走这条路线。

“升降日月”。升者为日,降者为月。“日月”表示人体坎离之中的精华。升降日月,是人体先天之气上下来回转动,带动后天五谷之气。那么,先天之气又由什么来诱导呢?用不用意念呢?我们说,不用之用。如果你一心用意念,就成了后天的意识了。心里一动,已经是机灵(真意,灵感,直觉),它自动的带动阴阳二气,何必再加那么多意念!还有你的神光(眼光),也是领导阴阳二气沿任、督二脉转动的。阳气从督脉尾闾穴沿背腰上升,经头顶到上唇人中穴(上唇坑中线三分之一处),阴气从任脉下龈开始,往下经喉部,胸部,腹部中线到会阴处,这就是任、督二脉气流的循环路线。任、督二脉通畅了,阴、阳二气相互交融,调节后天五谷之气达到平衡:人就百病消除,健康长寿了。

功法:

  • 起式:

左脚向左平开一步,左右手覆于脐之上下(内2-1图),双手翻转一圈,转立掌,左掌在前,右掌在内,左掌握至额前,右掌附于左手腕处,手指向上,稍停(内2-2图)。

这里输入图片描述

这里输入图片描述

意趣泥理有一火球。

1.双掌向内旋转开始下降,同时屈膝略成马步。两手降到胸部,稍停。随手降落时,舌顶上腭,意想“火球”由舌面经过,沿任脉下降(内2-3图)双手继续向内旋转下降至小腹部,两腿屈膝成正马步,同时意想“火球”沿任脉下降至会阴部(内2-4图)

这里输入图片描述

这里输入图片描述

2.两掌向外旋转上升,意想会阴部之“火球"从尾闾沿督脉上升(内2-5图)。双掌继续外旋上升;同时,渐渐直膝,意想"火球"沿督脉继续上升(内2-6图)。双掌继续外旋上升至额前,手指向上,右手附于左腕处;同时意想“火球”沿督继续上升,经玉枕、百会,至泥丸宫(同内2-2图),然后,双手下降,动作与第2.3.4.5.6图相同。

这里输入图片描述

这里输入图片描述

3.如此反复进行,不计次数。

收式:最后,当双掌降落至脐部时,意想"火球"也降至脐内,双手变横掌,掌心向内,上下旋转一周,左掌覆于脐上,右人掌覆于脐下,稍停,收回左脚。(如内2-1图)

第三部 内转太极行八卦

功理:

人体虽小,暗合天地。天有日月星,人有精气神;地有山脉河流,人有经络血脉。宇宙万物无不在阴阳、八卦之中。《道德经》说:“道生一,一生二,二生三,三生万物,万物负阴而抱阳,冲气以为和。”本功法就是效法自然,仿造太极、八卦的运行,引导人体内部的元气循环转动,返朴归真。先是元极生太极。以双掌由腹部自左向右,由小到大旋转划圈,将全身的元气收拢至黄庭中央;接着是四象,以两乳为中央,双臂左右走∞形。左形螺旋 S 型气路推动阳气,右行螺旋 S 型气路推动阴气,用先天之气活动全身。先天元气活动开了,即使后天之气薄弱,也能缓转过来。往下是内行八卦。第一卦到第四卦,是一个∞形的气路;第五卦到第八卦又是一个∞形气路。这个双螺旋运动,使人体与宇宙相沟通,不断摄取宇宙的先天之气推入体内,不断的调整体内的阴阳二气的平衡,使心火之气和肾水之气两相充盈,以实补虚,以虚化实,阴阳平衡,阴阳合一,身体自然充满生机。心是君主之器官。这部功法,双臂不论是旋转画圈,还是走 S形,走∞形,气在全身周游,始终以绛宫(心)为中心,就像周天星斗回绕着紫微星转动一样,体现了心神的主导作用。

功法:

起式:左掌覆盖在脐上,右掌覆盖在脐下,是为“无极"。(内3-1图)

1.内转太极

左脚向左迈出一步,双掌以脐为圆心,向左,向上,向右,向下划圈,(中指尖渐渐相对,不相接)越转越大,如抱小球变大球(内3-2.3.4)。双掌划圈越划越大,高过头顶-(内3-5图)顺转太极的次数不限,任其自然。

这里输入图片描述

这里输入图片描述

这里输入图片描述

这里输入图片描述

2.内转四象

以两乳为太极眼(即太极图阴阳鱼之眼),以身体中央,任脉为阴阳鱼之中央线,双手旋转,转法是:

这里输入图片描述

这里输入图片描述

这里输入图片描述

这里输入图片描述

这里输入图片描述

这里输入图片描述

这里输入图片描述

这里输入图片描述

这里输入图片描述

这里输入图片描述

这里输入图片描述

这里输入图片描述

这里输入图片描述

这里输入图片描述

这里输入图片描述

这里输入图片描述

(1)当划圈至左侧上最高处时,左掌在上,右掌在下,掌心相向(内3-6图)右掌心转向内,从左肩经右乳,沿任脉下降至小腹部伸直;同时,左手弯曲,沿左耳侧下至左肩(内3-7图)。右掌继续向右侧上方旋转,右臂伸直,高过头顶,左掌也沿右掌的路线旋转经右肋至头右侧,掌心相向(内3-8.9图)

(2)左掌从右肩过右乳沿任脉下落至小腹部,右手弯曲沿右耳侧下至右肩(内3-10图)。左掌继续向左侧上方旋转,左臂伸直高过头顶;右掌也沿左掌的路线旋转经左肋至头左侧,掌心相向(内3-11:12图)

(3)如此反复练习,次数不限,任其自然。

3.运行八卦

第一卦:当“内转四象”两掌在左侧上方时,右掌从左肩经左乳沿任脉下落至小腹部,掌心相向;同时,左掌弯曲覆在头上距离约三寸,掌心对百会(如北斗天罡式)(内3-13图)。

第二卦:身向右稍转;同时,右掌划弧转向右后,掌心向左下,左掌落至胸前,掌心向胸(内3-14图)。

第三卦:转体向右成右弓步,右手直臂向右上后划弧至左胯后;同时,左掌经右膝前向下弧形向右上推举,身体右前倾,左掌变勾掌(内3-15图)。

第四卦:左掌收回至头上,掌心对百会;同时,右臂从下向右上托举,掌心向上,同时身体恢复正直,向前(内3-16图)。

第五卦:左掌沿左耳旁下落,沿任脉下落至小腹部,掌心向内;同时,右掌上撩覆回头上,距离头上约三寸,掌心对百会(内3-17图)。

第六卦:身向左稍转,同时,左掌转向左后,掌心稍向后,右掌落至胸前,掌心向胸(内3一18图)。

第七卦:转体向左成左弓步,左手直臂向左上后划弧至右胯后;同时,右掌经左膝前向下弧形向左上推举,身体左前倾,右掌变勾掌(内3-19图)。

第八卦:右掌收回至头上,掌心对百会;同时,左臂向下向左上托举,掌心向上,同时身体恢复正直,向前(内3-20图)。

内行八卦重复多次,次数不限,任其自然。

4.回转四象

转回到四象,动作路线同2“内转四象”,但方向相反,次数不限,任其自然

5.回转太极

回转太极,动作路线同1“内转太极”,圆圈由大变小,越转越小,但方向相反。

收式:双掌上下转动一圈,收回至脐之上下,回归“无极”,如起式(如内3-1图)

第四部 大转逍遥乐无忧

功理:

每当天气晴朗,云消雾散,旭日东升或夕阳西下时,我们可以看到太阳周围有两个火圈。红色的在外,黄色的在内。两个光圈转动,有时飞快,有时又慢悠悠地。悠然自得,逍遥自在。左一圈,右一圈;上一圈,下一圈;快一圈,慢一圈。如此反复转动,不断地向太空释放出一道道光华,一束束能量。日有“光圈”,月有月华。月亮周围的光华,像锦云捧珠,五色鲜莹,同样是珍贵的元气能量。

本功法就是仿效日月的这种状态,放松自然,心胸开阔,逍遥快乐,两手抱球如日月任意转圈,不计数,不强求,想快就快,想慢就慢,想练几遍就练几遍,腰身随着双手自然的晃动。把全身的经络活动开了(尤其是奇经八脉之带脉--全身经脉的枢经线),阳气开发,仿佛与宇宙融为一体,身体充满了活力。

功法:

这里输入图片描述

这里输入图片描述

这里输入图片描述

这里输入图片描述

这里输入图片描述

这里输入图片描述

这里输入图片描述

这里输入图片描述

这里输入图片描述

这里输入图片描述

这里输入图片描述

这里输入图片描述

起式:左脚向左迈出半步,左掌覆盖在脐上,右掌覆盖在脐下(内4-1图),稍停,双手仰掌置于腹前,指尖相对(不相接),掌心斜向上,形如抱球(内4一2图)。

1.抱球下摆

两膝微屈,以肩为轴心,双手如抱球慢慢左右摇晃由小变大(内4-3.4.5图)

2.抱球翻转

继续抱球,快速左右晃几次,即从左向上(过头),向右,向下转一圈,又回复到(内4-2图)的姿势。

3.托球上举

抱球向右如带球状,右脚经左脚前,向左外侧迈一步,两脚成交叉步,右腿在左腿前(内4-6图),双手托球;身体随即向左后翻转(内4-7图),双手托球至头正上方,身体正直(内4-8图);向左后下摆,左手置于左身后,右手置于头上,掌心稍相对,双手如抱一大球(内4-9图)。

右手下摆至右后,左手同时移至头上左侧,掌心稍相对如抱一大球,上身亦随之拧向右后(内4一10图)

4.抱球平带

两手平行转至胸部抱球,拧身以腰为轴向左后,右后来回晃球(内4-11.12图)。

5.抱球下摆

同1。

6.抱球翻转

同2。

7.托球上举

同3。

8.抱球平带

同4。

收式:同1,抱球下摆的动作,晃球的幅度由大渐渐变小,转掌心向内,上下旋转一次,覆于脐之上下,左脚收回,静待片刻。本部功晃球和转身的次数不限,任其自然。但要悠然自得,心境快乐。

第五部 大雁腾空降吉祥

功理:

大雁腾空,心空为宗。

人的疾病,很大程度是由于思想紧张,想不开。所以,要求我们心空。“恬谈虚无,珍奇从之,精神内守,病从何来”。

本功法仿大雁翱翔。展翅一身轻,天高任鸟飞。你丢掉一切杂念,忘掉所有的世俗事务,无忧元虑,全身放松,舒展双手加大雁展翅,在太空中盘旋遨游。双眼微闭,似闭非闭,俯视大地,这个大地是你体内五脏六腑之气的变化,但那里也像广阔的天空,空荡荡的,什么都没有。于是,你自由刍在,心元挂碍,神清气顺,气聚本体,返朴归真。这就是“降吉祥”。

功法:

  • 起势:左脚向左迈出半步,两手指尖向前,变两阴掌,掌心向下,置于腹前,拇指相挨,象生大雁的尾巴(内 5 一 1 图)。

这里输入图片描述

  • 1.展翅腾飞

双掌左右摆动几下,两掌一合,随即左右分开,以腕、肩为轴,开合如扇翅,由 小到大,由下而上向两 侧扇动至平肩高,掌心 向下(内5-2.3.4.5.6 图. 略)两臂向左右伸直,上下扇翅。

这里输入图片描述

这里输入图片描述

这里输入图片描述

这里输入图片描述

这里输入图片描述

两臂左右伸直,以掌背在头顶上方相拍,双手下落与肩平。如前上下起落,连拍三次,如大雁腾空振翅奋飞(内 5-7.8 图)(内 5-8 图与内 5-6 图同)。

这里输入图片描述

这里输入图片描述

第三次拍翅时,双掌用力向上一冲,随即下落,左右伸直与肩平,掌心稍转向前,然后掌心向地,目光内视,如雁俯视大地(内 5-9 图.),静待片刻。

  • 2.滑翔盘旋 右手稍高,左手稍低,头稍向左转,目光通过左手手臂看指尖;同时,身体向左后拧转,稍停(内 510 图.)。身体开始向右转,变左手高右手低,头也随之稍向右转(内 5-11 图.),身体继续向右后拧转,目光通过右手手臂看指尖(内 5-12 图.),就这样左手高右手低,右手高左手低,如图.片第 l0.11.12,反复的左右来回转体,目视指尖,像大雁在高空俯视大地,滑翔盘旋。

这里输入图片描述

这里输入图片描述

这里输入图片描述

这里输入图片描述

最后一次,身体恢复正直,两臂平伸,与肩同高,掌心向下(内 5-13图.)。

  • 3.择地下降

(1)左移复位

右脚经左脚前向左侧迈一步,两腿成交叉步,右腿在左腿前,同时,双手如鸟翅~般,柔和的上下扇动一下,接着,双臂又恢复平伸状态(内 5-14 图. 略)。

这里输入图片描述

这里输入图片描述

这里输入图片描述

这里输入图片描述

左脚从右脚后向后侧迈步,两手上下扇动一下,又恢复平伸(5-15 图. 略,与 13 图同,略)

如此迈步,扇动重复两次后,恢复成(内 5-15 图. 略)的动作。

右脚向左脚靠拢,脚尖点地,两手轻微扇动一下(内 5-16 图. 略)。

右脚向右侧迈一步;同时,双手扇动(与内 5-15 图. 略同)。左脚经右脚后向右侧迈步,双手扇动,此时,左腿在右腿后。即右腿在左腿前(内 5-17图. 略)。

右腿从左腿前向右侧迈步,双手扇动,恢复平伸状态(内 5-15 图. 略)。

如此迈步,扇动重复两次后,恢复成(内 5-16 图. 略)的动作,回到原先起势的位置上。

(2)右移复位

这里输入图片描述

这里输入图片描述

这里输入图片描述

这里输入图片描述

这里输入图片描述

这里输入图片描述

左脚经右脚前向右侧迈步,两腿成交叉步,左腿在右腿前;同时,双手如鸟翅一般,柔和的上下扇动一下,接着,双臂又恢复平伸状杰(内 5-18 图. 略)。

右腿从左脚后向右侧迈步,两手上下扇动一下,又恢复平伸状态,(与内 5-15 图. 略相同)。

如此迈步,扇动重复两次后,恢复成(内 5-15 图. 略)的动作。

左脚向右脚并拢,脚尖点地,两手轻微扇动一下(内 5-19 图. 略)。

左脚向左侧迈一步;同时,双手扇动(与内 5-15 图. 略相同)。

右脚经左脚后向左侧迈步,双手扇动,此时,右腿在左腿后,即左腿在右腿前(内 5-20 图. 略)。

左脚从右脚前向左侧迈步,双手,恢复平伸状态,如(内 5-15 图. 略)。

如此迈步,扇动重复两次后,恢复成(内 5-15 图. 略)的动作,回到原先起势的位置上。

(3)右圈复位

两膝微屈,右脚尖点地,身体重点落在左腿上,稍屈膝(内 5-21 图. 略);右脚虚步向前(内 5-22 图. 略)。向右外(内 5-23 图. 略),向右后划圈,右脚收回至左脚跟处,脚尖点地。

(4)左圈复位。

右脚跟落地变实步,身体重点落在右腿上,稍屈膝;左腿变虚步,脚尖点地,左脚虚步向前,向左外,向左后划圈(与内 5-22.23 图. 略相同,惟 脚的方向相反)左脚收回至右腿跟处,脚尖点地。

如此反复进行后,恢复成(内 5-15 图. 略)的动作,回到原先起势的位置上。

(5)点步

右脚向左脚靠拢,脚尖点地,身体重点放左腿上;同时,双手扇动,(与内 5-16 图. 略同)。右脚向右迈步,双手扇动,恢复到(内 5-15 图. 略)的动作。

左脚向右脚靠拢,脚尖点地,身体重点放在右腿上,同时,双手扇动(与内 5 一 l9 图. 略同),左脚向左迈步,双手扇动,恢复到(内 5-15 图. 略)的动作。

  • 4.收式

两脚直立,双手扇动;同时,双手渐渐向前回收到腹前,两掌相靠; 掌心朝下,拇指与拇指相挨,象征雁尾(与内 5-6.5.4.3.2.1 图. 略同), 两掌向左、向右摆动几下;接着,掌心向内,两掌相绕旋转一圈,收回至脐部,一掌贴于脐之上部,一掌贴于脐之下部(内 5-24 图. 略)。

第六部 浪里行舟漂海洋

功理:

浪里行舟,安心不动。

心与气一体。真气的动依靠元神的静。练功就怕心惊。所以,要求时时刻刻把心稳定下来。就好比大海茫茫,大水漂荡,我们坐在小舟上,海浪一高一低,但你稳如泰山,心里安安静静,平平淡淡,风吹动着你的衣服,你飘飘荡荡,潇洒自然,快快乐乐。这个舟在哪里?就表示在你身上。虽然心安安稳稳,我们身上的真气却如大海的海潮,忽上忽下,忽起忽落,有节奏,又有力量。

功法:

  • 起势:

自然站立,左脚向右前方迈一步,双手提起,掌心向下,五指朝前,平行分开,置于腹前(内 6-1 图. )。

这里输入图片描述

这里输入图片描述

这里输入图片描述

这里输入图片描述

这里输入图片描述

这里输入图片描述

这里输入图片描述

这里输入图片描述

这里输入图片描述

这里输入图片描述

这里输入图片描述

这里输入图片描述

这里输入图片描述

1.推舟式

双掌向下、向前、向上作弧形推去,身体也随之前倾,至手平肩时直臂,左腿成左弓步,右腿蹬直,右脚跟离地(内 6-2 图. 略)。

右腿屈膝,身体后仰,身体重心落在右腿上左腿蹬直,脚尖提起;同时,双手沿原先推出的弧形回收至胸前(内 6-3 图. 略)。

如此反复前推后收,如船在大海中一高一低,随海浪漂荡。

2.摇橹式

当推舟推至前上方时,两手手腕交叉,掌心向下(内 6-4 图. 略),双手向下、向内、沿弧形收回至小腹部,双手仍交叉;同时,身体后移,稍塌腰收腹,左脚蹬直,脚尖提起,右腿屈膝略蹲,身体重心落在右腿上(内 6-5图. 略);双手翻转,掌心向上,身体稍后仰(内 6-6 图. 略)。

双手向前推至双臂将要伸直时,两手左右分开,掌心向上平行向前;

同时,身向前倾,重心放在左腿上,左腿稍蹬直,右脚成虚步,脚尖点地,脚跟提起(内 6-7,8 图. 略)。

双手向下、向内、向后沿弧形收回至体侧,两臂伸直分开;手心朝前;

同时,身体后移,右腿屈膝略蹲,重心在右腿,左腿成虚步,脚尖提起脚根点地(内 6-9 图. 略)。双手向后,向上划弧与肩平,同时,右腿雌直,身体向上稍伸展(内 6-10,11 图. 略)身体前倾,双手向前划弧,划至双手平行伸直向前,掌心向下,重心落在左腿上,左腿稍蹬直,右腿成虚步,脚尖点地,脚跟提起(内 6-12 图. 略)。

双手交叉,如(内 6-4 图. 略)然后,作摇橹动作,多次反复,与(内 6-4图. 略)至(内 6-11 图. 略)的动作相同。

3.推舟式

摇橹动作反复多次,最后成(内 6-12 图. 略)的动作时,还原成推舟式,整个动作与(内 6-2.3 图. 略)相同。

  • 收式:

推舟动作反复多次,最后双手收回至小腹部,左脚收回,两手变横掌,掌心向内,上下转动一圈,收回,左手覆盖于脐之上,右手覆盖于脐之下(内6-13 图. 略)。

第七部 白鹤踏波定神思

功理:

白鹤伫立,定心宁神。

鹤是长寿的象征。它总是一脚独立,一脚收起,勾头内视,闭目守神。神去气散,神归气聚。我们想要身体健康,就要去掉各种思虑,把心放宽, 让神思常常守住,不外驰。神思外驰,元气就乱跑,身体就像没有人管。

庄子说:“抱神以静,形将自正,必静必清,元劳汝形,元摇汝精,乃可以长生。”本功法仿白鹤伫立的动作。一脚独立,本不容易站稳,但又要求你 站稳。在这个过程中,自然而然的排除掉各种杂念,达到精神内守,清心定神,寿如仙鹤的目的。

功法:

1.两手左右分开下垂至两腿腿侧,掌心向后(内 7-1 图. 略)。左腿屈膝,脚尖点地,脚根稍提起,两手上提至心窝,手心向上(内 7-2 图. 略)。双手继续上提至胸上(内 7-3 图. 略)。

这里输入图片描述

这里输入图片描述

这里输入图片描述

这里输入图片描述

这里输入图片描述

这里输入图片描述

这里输入图片描述

这里输入图片描述

这里输入图片描述

这里输入图片描述

这里输入图片描述

这里输入图片描述

双手沿左右肩胛骨转向脑后,两手背相靠,指尖向下(内 7-4 图. 略)双手从脑后向上经百会,手心朝下,手指向前,两手靠拢;同时,左腿提 起,右腿伸直,整个动作如白鹤独立(内 7-5 图. 略)。

左脚向前踏步,同时,双手向前下落,动作如同白鹤漫步(内 7-6 图. 略)。双手继续下落至身体两侧,身体重心在左腿,右腿向前跟步,右脚向 左却靠拢,脚尖点地,屈膝(内 7-7 图. 略),稍停。

2.上体动体与(内 7-1 图. 略)至(内 7-7 图. 略)相同,两腿交替向前踏步。当左脚提起时,右脚独立;右脚提起时,左脚独立。如此反复进行,像白鹤踏波自然行走。

3.收式:最后一次手脚不再向前,立定原位,双掌横脐部,上下旋转一圈,覆于脐之上下。

第八部 鱼沉海底寿命长

功理:

鱼沉海底,存心养神。

《人药镜》说:“夫天一生水,即太一之真气,人得-则生,失一则死。然人仗气而生,人不见气;鱼仗水而活,鱼不见水。人元气则死,鱼离水 则亡。故仙人教人抱元守一者,即回光守中。守此真气,则可以延年也。

然而用此法锻炼,则造成不死之躯矣。”我们人身上有“四海”:泥丸是“渤海”;心窝(绛宫、中丹田鸠尾穴)为“南海”;中间黄庭(肚脐和绛宫之间)是 “黄海”;下边气海(下丹田)为“北海”。人身上的四个“海”和人身上的气,彼此都是相通的。

本功法没有多大的动作,它仿照鱼自由自在,不费力气地慢慢上浮,一会儿又慢悠悠地沉下的姿态,以意引气,从“北海”慢慢上浮到“黄海”,从“黄海”慢慢上浮到“南海”海面;又以意领气慢慢下沉经“黄海”到“北海”海底。也就是沿中脉上下浮沉。神思始终在三个大海里头,上来,下去,最后沉予北海底。此时,虚元静寂,抱元守一,气与神交,神与气和,可得枯木回春,返老还童,长生之道。

功法:

这里输入图片描述

这里输入图片描述

这里输入图片描述

这里输入图片描述

这里输入图片描述

这里输入图片描述

这里输入图片描述

1.上游

两手交叉手腕上下相靠,指尖向前,置于腹前(内 8-1 图. 略)。手掌像鱼尾左右摆动几下(内 8-2.3 图. 略)。两手向左右分开表示鱼两侧的鳍。全神贯注,目光内视(或微闭双眼)北海(在脐下气海,即下丹田)海底,稍停。(内 8-4 图. 略)。

然后,两手慢慢、轻轻向上扇动,意想有一条鱼,随双手的引导,从北海海底开始慢慢向上游动。双手继续由下面上缓慢扇动,引导鱼由北海 缓缓地游上黄海,稍停(内 8 一 5 图. 略)。

两掌轻轻左右扇动,引导鱼由黄海缓缓上游至南海海面,此时,精神专一,神光(目光)内守南海海面,停留时间较长(内 8-6 图. 略)。

2.下沉

双手轻轻扇动,引导鱼从南海海面慢慢下沉,经黄海再慢慢下沉至北海,直至北海海底,停留时间较长(如内 8-6.5.4 图. 略)。

3.如此反复上浮下沉,不计次数,越慢越轻越好。

4.收式:

上浮下沉多次反复后,当鱼沉至北海海底时,双腕交叉如鱼尾,左右摆动几次(如内 8-1.2.3 图. 略)。最后,横掌掌心向内,上下转动几次,左手劳宫按黄海,右手劳宫按北海(内 8-7 图. 略),心神合一,凝视北海海底,久久便人静功之法路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