跳到主要内容

外八部-金刚功

· 阅读需 29 分钟

预备式

这是万丈高楼之奠基石,对整部练功有相当重要的作用。

预备式包括形态和意念两个方面,缺一不可。

1.两脚并拢,身体直立,双手自然下垂置于身体两侧,目视前方。全身放松,心平气和,排除杂念,心静自然。(预-1 图. 略.)

2.左脚向左拉开,与肩同宽。两手五指并拢,稍用力(内劲),伸直。两臂伸直,两手向体侧略转,掌心向后稍斜,气机开始发动。(预-2 图. 略)

3.两手由体侧向上提至腰部掌仰平,指尖对肋 (预-3 图. 略) 。两手继续向前移至腹部,一手在脐上,一手在脐下,两手劳宫穴(握拳时,中 指尖指向处)处在一条直线,上下相对。气归中宫(心与肾中间处)。(预-4 图. 略)

这里输入图片描述

这里输入图片描述

这里输入图片描述

这里输入图片描述

第一部 双手插顶利三焦

功理:

三焦是上焦、中焦、下焦的合称。从部位和有关脏腑来说,上焦是指胸隔(胃上端,针灸穴位指鸠尾穴)以上部位,包括头、咽喉、上肢、心、肺等; 中焦是指胸膈以下至脐以上部位,包括肝、胆、脾、胃等内脏;下焦是指脐以下,包括腹部、腰部、膝部、下肢、肾、大肠、小肠、膀胱等(病理 生理的角度而言,有时下焦还包括肝、胆)。

人的元气发源于肾,借三焦的通道敷布全身,推动各脏腑组织的活动。上焦为雾,中焦如汇,下焦如渎。三焦有宣通气血津液,腐熟水谷、通调 水道之功能。

手少阳三焦经脉起于无名指端之“关冲穴”(无名指指甲外角一分处)交于足少阳胆经(丝竹空)后,与心包经相络。手腕和手指手三阴、手三阳的发 源处和归宿。本部功法使全身用内劲,反掌从头顶直插云霄,牵动了手三阴、手三阳、足三阴、足三阳,任督二脉和奇经八脉,达到利三焦,就使 头、五脏六腑、四肢的阴阳表里作了一次整体调整,为后面几部功打下基础。

功法:

这里输入图片描述

这里输入图片描述

这里输入图片描述

这里输入图片描述

这里输入图片描述

这里输入图片描述

这里输入图片描述

这里输入图片描述

1.五指并拢,两手向下伸尽。(外 l-1 图. 略)然后,直臂向身体两侧渐举至肩平,掌心向下,稍停。(外 l-2 图. 略)默念“生”字,以助气上升。

2.两手五指并拢,以腕为轴,用内劲向上成立掌,掌心向外。(外 1-3图. 略)。然后,曲肘,两手仰掌,向头顶百会穴(前后头发中点联线与两耳 尖联线的交会点)处相靠,中指尖相接,置于百会穴上方约两指宽外,稍停。(外 1-4 图. 略)默念“长”字,再助气长。

3.两手背直掌相靠,指尖向天,两臂用力,猛向天空插至直立;稍停。(外 1-5 图. 略)默念“化”字。

4.双手分开,两臂分别向体侧渐降至于肩平,掌心向下,稍停(外 1-6图. 略)默念“收”字。

5.以手腕为轴,两臂向下构成垂掌掌心向内。(外 1-7 图. 略)然后,两臂向下搂抱至腹部,两手分开分别贴于脐部,稍停,(外 1-8 图. 略)默念“藏”字。

第二部 手足前后固肾腰

功理:

肾为先天之水,也是五脏六腑之本。主水,藏精,主纳气,生命门之火(人身元阴、元阳之气的所在),主骨生髓,同于脑。肾是主宰人体生殖、 生长、发育及维护水液代谢平衡的重要脏器,是人体生命得以继续呈现的能源动力,是心肾相交、水火既济、神体共融而长存的物质基础。本部功 法通过“手足前后”、弯腰、屈膝、按摩肾腰的习练以调理肾经、膀胱经,达到强肾壮腰之目的。

功法:

这里输入图片描述

这里输入图片描述

这里输入图片描述

这里输入图片描述

这里输入图片描述

这里输入图片描述

这里输入图片描述

这里输入图片描述

这里输入图片描述

1.两手合掌(空心掌)置于胸前。(外 2-1 图. 略)左脚向左前方迈出一步,腿直身正。两手合掌向前冲出,直臂与肩同高,目视前方。(外 2-2 图. 略)。

2.两手翻掌,背靠背紧贴。(外 2-3,图. 略)。两手分开向两侧平展,掌心向后,两臂成一字形,稍停。(外 2-4 图. 略) 。前腿屈膝成左前弓步,身体前倾(但不要弯腰勾头),目视前方;同时,两手直壁向后搂抱至尾椎部,合掌,稍停。(外 2-5 图. 略)。合掌用力尽量往腰部上提 (外 2-6 图. 略) 。合掌分开,掌心向内,置于脊椎两侧徐徐下推至两臂伸直。(外 2-7 图. 略)

3.两手由两侧分别斜向上提,掌心渐转向前,至两臂直平一字形与肩同高;同时,前腿也渐蹬直,稍停 (外 2-8 图. 略) 。两手直臂向前搂抱,合 掌,臂与肩平,稍停 (外 2-9 图. 略) 。两手合掌收回胸前,左腿收回,两脚分开与肩同宽,自然站立。稍停后,换右腿向右前方迈出一步,成右弓步,动作同前。

4.左右腿动作完成后合为一次。重复多次。

第三部 调理脾肤需单举

功理:

脾胃为人体后天之本。脾主运化水谷,输布精气津液,有“脾乃气血升化之源”之说。脾胃互相表里。胃是“水谷之海”,主受纳,主腐熟水谷, 有消化饮食,摄取水谷精微营养全身的作用。脾恶湿喜燥,胃恶燥喜湿;脾气宜升,胃气宜降。两者相辅相成,彼此协调平衡。根据此原理,本功法采取两臂上下举按的动作,使阴降阳升,不断调理脾胃气之中和。又脾有大络穴,在人体腋窝下六寸,走向皮里肤外。本功法的双臂举按开合,能疏通大络穴,调理脾肤,消除风寒湿燥、血凝等疾病。

功法:

这里输入图片描述

这里输入图片描述

这里输入图片描述

这里输入图片描述

这里输入图片描述

这里输入图片描述

这里输入图片描述

1.左弓举按

两掌变拳(前四指尽量内屈,拇指顶前四指指甲),两拳相对,掌心向上,置于脐上(外 3-1 图. 略)。左脚向左迈出一大步,双拳移至水移至左腰外侧。左拳变立掌,掌心向前;右掌变阴平常,掌心向下,掌背中部贴于左掌根(外 3-2 图. 略)。

两掌同时动作:左掌经耳旁用力向上直举,变阳平掌,指尖向后;右掌从左腹外用力往下直按,指尖向左。同时,左腿屈膝成左弓步,头身正直向前,稍停 (外 3-3 图. 略) 。

两手小臂同时内旋,左掌变立掌,掌心向右,指尖向天;右掌变垂掌,掌心向左,指尖向地,握拳 (外 3-4 图. 略) 。

左拳下拉,右拳上提,相对于左乳下;同时,左脚蹬直,(外 3-5 图. 略)。双拳移至腹部。(外 3-6 图. 略)

2.右弓举按 :双拳移至右腰外侧……动作与前同,但方向相反。

3.完成上述左右手举按动作,合为一次。重复多次。最后,左脚收回回 原式。

笫四部 左肝右肺如射雕

功理:

这里讲的“左肝右肺”,是指二脏器在五行八卦中所处的卦位。即肝属木,位于左边震卦位。不是指肝肺在人体脏腑中所处的实际位置。肝主藏血,主魂,主谋略。胆为其表,肝主疏泄,主筋,开窍于目。肝藏血并对全身血量分布起调节作用。《黄帝内经·素问》说:“人身之精华,皆上注于空窍。”又说:“魂昼寓于目,寓目而视;夜寓于肝,舍肝而梦。”

《素问·五脏生成论》说:“目受血而能视,足受血而能步,掌受血而能握,指受血而能摄。”肺主气,司呼吸,主宣发,肃降,外合皮毛,通调水道。大肠为其表,肺是气体交换场所,人体通过肺吸收自然界清风,呼出体内浊气,不断吐故纳新。

《内经》说:“肝为脾之主,肺为肝之主。”肝藏血、肺司气。血随气行,血是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。所以,有“神为气血之性”一说。气血充 盈,才能神志清晰,精神充沛。根据以上中医理论和“天人合一”的思想,本部功法采取双臂旋转左右升降,以调理肝、肺气的平衡和顺;同时,通过“如射雕”的动作,两目神光瞄准掌中的劳宫穴,意想箭从劳宫,穿射远方之雕。意到气到,气到血到,血到力到,就能舒肝明目,展肺利表,促进全身气血畅通。

功法:

1.左弓射雕

这里输入图片描述

这里输入图片描述

这里输入图片描述

这里输入图片描述

这里输入图片描述

这里输入图片描述

这里输入图片描述

这里输入图片描述

这里输入图片描述

这里输入图片描述

这里输入图片描述

左脚向左迈开一大步,双拳变掌,掌心相对,两臂平行向左伸直,与肩同高,(外 4-1 图. 略)。不停地向上(外 4-2 图. 略)、向右(外 4-3 图. 略)、向下(外 4-4 图. 略)旋转两圈,在腹前下方稍停,两掌变拳相对上提到脐部。

右拳变立掌于胸前,掌心向左,(外 4-6 图. 略)。绕右乳下半圈向右下经右膝弧形向右前上方推出,成侧掌,掌心向外,与肩同高,如开弓状; 同时,左腿屈膝成左后弓步,上身重心落在腿上。(外 4-7 图. 略)。然后,左拳上提到右腋,拳心向内,如拉弦般平拉至左腋(拳、肋、肩同高),稍停。(外 4-8 图. 略)全神贯注,目不转睛看右手劳宫穴,意想箭从劳宫穿射远方 之雕。

2.右弓射雕

右掌旋转成直掌,掌心向前(外 4-9 图. 略)。变拳,拉至右肋;同时,左拳推向右肋,两拳相对,拳心向内。(外 4-10 图. 略)。双拳变掌,掌心相对,向右伸直,继续向上、向左、向下连划两周至小腹前向下,握拳。上提至脐部,动作同前,单方向相反。

3.左右射雕合为一次,多次重复,不计遍数;顺其自然。最后,双手划一圈,收拳,左脚收回原处。此后,全身之气自然归元于脐。(外 4-11 图. 略)

第五部 回头望足去心疾

功理:

《管子·心术上》说:“心之在体,君之位也,九窍之有职,官之分也。”心主神明,主血脉,其表为小肠。“主明则下安……主不明,则十二官危心者,五脏六腑之大主也,精神之所含也……心伤则神去,神去则死矣。”可见心在人体中的极端重要地位。

心有疾患,也最难治。所以,在三焦和四脏得到锻炼之后,才能锻炼这个最重要又最难治之“君主”。

心、气、神互为一体。心疾大凡来自思欲太过,此谓“遣其欲而心自静,澄其心而神自清。”所以,祛心疾的功法,是用神光“回头望足”。神光兼 有精神和能量两种状态的性质。今使两目回头反观,就可以置心一处,去掉杂念,达到心静神宁;而且,当两目反观,用意回摄,扫视后身与足肾 穴,使肾水上升乾鼎,心肾相交,滋养身心,调节心身阴阳平衡,心疾随之逐渐消失。

功法:

这里输入图片描述

这里输入图片描述

这里输入图片描述

这里输入图片描述

这里输入图片描述

这里输入图片描述

这里输入图片描述

这里输入图片描述

1.左转头,回望足

左脚向左迈出一大步,双拳提至左肋部,(外 5-1 图. 略),左拳变仰掌,向上提至左腋,(外 5-2 图. 略)指尖渐向下,向左后右脚跟方向插去;在左掌后插的同时,右拳变平掌,掌心向上,上提至左乳,翻掌,掌心向下,下推,沿左脚向左前上方作半圆形推举(比头高一些);也是同时身体向左转,向前倾,左腿屈膝成左弓步,两手成一斜直线;同时转头向后,眼光从左肩微视右脚跟。(外 5-3,4 图. 略)。

两手小臂旋转(外 5-5 图. 略),握拳,收回至左腰,两拳相对,拳心向上;同时,左腿蹬直。(外 5-6 图. 略)双拳移至腹前,身体转回原位(外 5-7 图. 略)

2.右转头,回望足。

右边动作与左边相同,唯方向相反。

3.左右回望合为一次,重复多次。最后,收回左腿,双手握拳,置于腹部。(外 5-8 图. 略)

第六部 五劳七伤向后瞧

功理:

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不免有“五劳”、“七伤”发生。劳、指过度疲劳。不管是视、卧、坐、立、行;或心、志、思、忧、疲;或肝、心、脾、肺、肾各样过劳。都称为“五劳”。“七情”是喜、怒、忧、思,悲、恐,惊。“喜伤心,怒伤肝,悲忧伤肺,思伤脾,惊恐伤肾,是为“七伤“。

通过前面几部功法部功法,三焦、五脏、手足、头身都已锻炼,功能增强了,恐防还有一些“五劳”、“七伤”潜疾,就用“向后瞧”的方法, 以神光把它一一扫除。

吕祖的《太乙金华宗旨》第三章说:“人之精华,上注于目。”“眼之所至,心亦正至焉;心之所至,气亦至焉。”眼光所到之处,心意也就跟着到 了;心意所到之处,气也就跟着到了。“且扫满天云”,五劳七伤就如满天云雾。被神光所产生的一股暖气,渐渐地驱散了;同时,当头部左右转动, 慢慢、轻松地转向后瞧时就会无意地使颈椎、胸椎、腰椎气底椎等部位得到运动,原来有些变形、错位的得到复原,沿脊椎的各脏腑相对应的穴位, 也在进行光、气梳理,起到治理疾病的效果。

功法:

这里输入图片描述

这里输入图片描述

这里输入图片描述

这里输入图片描述

这里输入图片描述

这里输入图片描述

这里输入图片描述

这里输入图片描述

这里输入图片描述

这里输入图片描述

1.夹臂定神

双拳变掌,掌心向内,五指伸开,中指相对,左右手同时向左右横向拉开至劳宫穴在身躯边为止,稍停。(外 6-1 图. 略)。然后,左右手同时向脐部合拢,双手的五指相互交叉,拇指与拇指、小指与小指尖相按。(外 6-2 图. 略)。仰掌,掌心略微向上,沿胸中线上提至人中穴(上唇坑中线上三分之一处)稍停。(外 6-3 图. 略)。

翻掌,掌心向下,又沿胸中线直下按至臂直,两壁紧贴身体,稍停。(外6-4.5 图. 略)。

2.神光内照

全身放松,眼帘微垂,注视鼻尖,意想两目为日月,为探照灯,向身体微微内照。(外 6-5 图. 略)。接着,头向左慢慢转动,内视,至左肩,稍停,继续向后转,目光随头转动,慢慢地巡视,内视左半身和脊椎。(外 6-6 图. 略)。

头慢慢回转至胸前,内视(外 6-7 图. 略)投在慢慢向右转动,内视,至肩部,稍停。再继续后转,内视右半身和脊椎骨。(外 6-8 图. 略)内视身驱及体内五脏六腑时,对有病的部位,要多看些时。

3.五气归元

左右后瞧合为一次,反复多次。结束时,头部转回到胸前中线,稍停后,慢慢睁开两眼,翻掌,掌心向上,提至脐部,转掌使掌心向内,气归下丹田。(外 6-9 图. 略)。

两手分开,握拳,掌心向上,相对于脐部。(外 6-10 图. 略)。

第七部 凤凰展翅周身力

功理:

以双臂旋转和以腰的弯曲带动人体,在向左、向右弯曲的过程中,使四肢和全身骨骼、经络、肌肉作有节奏的张弛运动。促使全身气血畅通和四肢舒展,大大增进肌体的活力。

功法:

这里输入图片描述

这里输入图片描述

这里输入图片描述

这里输入图片描述

这里输入图片描述

这里输入图片描述

这里输入图片描述

这里输入图片描述

1.向右展翅

左脚向右迈开一大步,双拳变掌,掌心相对,两臂平行向左伸直,与肩同高,(外 7-1 图. 略)。不停地向上、(外 7-2 图. 略)向右、(外 7-3 图. 略)向下,(外 7-4 图. 略)划圈。用同样的方法再划两圈。当划第三圈,双手到头顶时,往右后左方向劈去;(外 7-5 图. 略),身体身右,以腰带动左手,弯腰,手指点右脚尖。同(外 7-6 图. 略)。直腰,左手举回头上,(外 7-7图. 略)再弯腰,以左手指点右脚尖。(外 7-6 图. 略)如此上下连点三次。

2.向左展翅

两手同时上提至右侧,掌心相对,继续向上,、向左、向下划圈,弯腰,手指点脚尖,方法同前,惟方向相反。(图片略)整个展翅动作要有节奏感和弹性。

3.握拳归位

左右展翅合为一次,重复多次。结束本部功时,两手向左、向上、向右下旋转一圈至小腹,两掌变拳,拳心向上,相对置于脐部,收回左脚。(外 7-8 图. 略)。

第八部 两足顿顿饮嗜消

功理:

这里的“饮”指吃喝所引起的疾病。“嗜”指一些不正常的爱好和陋习,如烟瘾、酒瘾等。全身自然松立,两脚紧靠,两臂下垂紧靠身,手三阴、手三阳已绷直,全身用内劲绷紧,将两脚后跟绷直提起,(即足三阴、足三阳经络绷紧)将身体举起又放下,作有节奏的上下起落运动,使全身上下的经络、骨骼、关节进行张弛调整,作到松筋疏骨,对消除饮食阻滞及不良嗜好,会起到积极的作用。

功法:

这里输入图片描述

这里输入图片描述

这里输入图片描述

这里输入图片描述

这里输入图片描述

这里输入图片描述

1.与第六部功,《五劳七伤向后瞧》l.“夹臂定神”的动作相同。

2.两脚并拢,两脚跟慢慢抬起,(外 8-l,2 图. 略)然后,轻轻下振,共五次。头两次提起较高,速度较慢,相隔较久;后三次提起较低,速度较快,相隔较短。其旋律是“1-2-3,4,5”。

提振五次为一节(原文:部),至少做五节。

最后,两脚分开,与肩同宽,翻掌,掌心向上,提上至脐部。

内八部-长寿功

· 阅读需 47 分钟

《长寿功》,主要练人的先天阴阳二气,为乾阳与坤阴之真气而设,引导真气由动而致虚静。

道家处处讲阴阳。有阴就有阳,有阳必有阴。阴消阳长,阳消阴长。外八部金刚功属阳,内八部长寿功属阴。阴中有阳,阳中有阴。阴阳之中,又有阴阳。内八部长寿功的前四部属阴中之阳,后四部属阳中之阴。其功法顺序是:前四部由阴转阳,后四部由阳转阴。笫一部“窃吃昆仑长生酒”,外表上好像没有动作,实际内里在活动:吞咽津液,炼阴(津液)化阳。这时,阳气萌动,带动万物生长。体内气体开始发动,为少阳。第二部,形体开始有了动作,阳气上升。意想一个火球经任、督二脉上、下循环转动。任、,皆二脉是一阴一阳。这时,体内阴阳相接,阴阳交换,阴向阳转化,为纯阳(太阳)。第三部,由阴阳生化出四象、八卦。形体动作的幅度加大,经过的经络穴位也多,主要是把人体内的元气,从根源上加以深化,由内向外渗发,把人体的十二正经、奇经八脉作整体的调整运动,使人的心神,体内阴阳二气,与宇宙天体之真气相沟通,相交换。第四部,形体动作幅度更大,内气活动完全包拢到整个世界,与天地融为一体。所以,这部功法的名目称“大转逍遥”。第四部,阳气旺盛到了极点,阳光照耀世界,实现了由阴到阳的转化,为老阳(阳明)。前四部由阴转阳。由阳的萌动、生长变化到爆发;由人体内,向宇宙间引发,效法宇宙的宏观之理;后四部由阳转阴。效法自然,模仿生物,从宇宙回归于人体本身。第五部,仿大雁俯空;第六部,仿安稳行舟;第七部,仿白鹤定神;第八部,仿鱼沉海底。形体由较大的动作,到小幅度的动,到更小的动。体内的元气也逐步由收敛,到聚拢,到存定合成。这就是由少阴向纯阴(太阴)、老阴(厥阴)的转化,由动入静的境界。这个静,对修炼大道来说,不过是初静,是静功之基础。静极生动。长寿功练好了,会出现初动。进一步修炼,能达到真静,大动,阳神出窍。

所以,《长寿功》修炼大道的基础,它和静功极为密切;尤其是后四部,与静功实难截然划分。但倘若不分,又难明其深奥妙理,学练者,则难以下手。所以,在这里勉强地分一分,使其功理、功法比较集中明了,有思想与顺序可循。

讲道不离体,离体不为道,“道法自然”。离开身体不是讲道。讲道,比天地,比日月,比山河,比龙虎,比飞禽走兽,讲的都是身体。所以,习练《长寿功》,本意须时时在体内流转。神不外驰,才能凝练成灵珠一粒,破邪祛病,延年益寿,所谓“神在身,身常健,不修炼自成仙”。否则,把《长寿功》当作一般的养生动功,当作一般的导引吐纳,神光外驰,元气走散,就完全背离了《长寿功》的真谛。

长寿功处处逍遥自然,随其自然,心要放宽,心里要达到和平,不要用心,不要用意。

第一部 窃吃昆仑长生酒

功理:

“昆仑”,是我国西部著名的高山,这里形容人体的头部。头部、在人体之上,最高处,为六阳之首,是修炼机窍最多的地方,也是静功修炼的着手处。“长生酒”,不是指平常市场上卖的酒,它指人体口中的唾液,又称“金津玉液”可以使人除病健身,长生久视。“窍吃”,不是偷吃,是指自己吞咽口水时,别人不知不觉。八仙之一吕洞宾祖师《百字碑》曰:“自饮长生酒,逍遥谁得知。”先祖对这部功有诗一首作为概括:

昆仑山下一清泉,泉中有水流万年。

有人窃吃泉中水,活个生长不老仙!

我也曾就自己几十年的经验,写了四句作为注解:

龙戏九江水,虎登万重山。

阴阳交换处,火内开白莲!

“龙”者,舌也,为心之苗;“虎”者,齿也,为肾之苗。心为阳,为离,为火;肾为阴为坎、为水。“九江水”即口水。“万重山”,即头部。这“龙戏水,虎登山”,正是坎离相合,水火相济,“阴阳交换”。如此时时相交通融,阴阳平衡,定会“火内开白莲”,岂有不益寿延年之理!

这个长生酒,不是尘世之酒。我们道家经典《元道真经》上讲,它是坚精补髓,固护五脏,归根复命之法。一般修道的人,得道的神仙都离不了这一步。我体会这个长生酒作用就是大。天黑了你想睡,你先不要睡,慢慢咽几口,十口,二十口口水,晚上就睡在那里,灵灵醒醒,打坐精精神神,不昏沉,不糊涂。好比你想去病,舌在口里搅动,想象舌在病的部位搅动,坚持炼慢慢病也就好了。

这个道理,中医认为:舌是人体相对独立的部分。主要脏腑在舌上都有特定的部位:舌尖属心肺,舌中属脾胃,舌根属肾、膀胱,舌边属肝胆、四肢。舌体是人体的缩影。当人的脏器有病,首先心动意引,用舌搅动口水,口水里有高级能量,通过以意领气,意到,气到,血到,液到,力到,就能够治病。

本部功法关系重大。《黄庭经》说:“至道不烦也。”大道至简至易。窃吃“长生酒”,不论男女老少,不论身体强弱,不论行站坐卧,不拘室内野外,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,大家多练,潜移默化,佳境无穷。

功法:

  • 1.身体松立,口闭齿合,以意引津,舌尖在口内上下左右来回任意搅动,哪有病灶,就想在哪里搅动。

  • 2.当口水满口时,分三次慢慢咽到“太上老君的八卦炉”,也就是咽到下丹田(脐下腹内),一切病菌病毒在炉中炼化,或从二便,毛孔排出,疾病渐愈。但注意,没有口水时,不能干咽,干咽有火,容易导致喉咙干燥,干渴。

第二部 升降日月任督走

功理:

任、督二脉属奇经八脉。任脉在前,属阴,走胸腹正中,上到额部,六阴经脉都来交会,是“阴脉之海”,有调节全身诸阴经气的作用;督脉在后,属阳,走腰背正中,上至头面,六阳经脉都来交会,是“阳脉之海”,有调节全身诸阳经气的作用。任、督二脉是练功的主要的运气路线。“升降日月任督走”,目的在去病健身,也是为修炼静功打基础,火药冲关一定要走这条路线。

“升降日月”。升者为日,降者为月。“日月”表示人体坎离之中的精华。升降日月,是人体先天之气上下来回转动,带动后天五谷之气。那么,先天之气又由什么来诱导呢?用不用意念呢?我们说,不用之用。如果你一心用意念,就成了后天的意识了。心里一动,已经是机灵(真意,灵感,直觉),它自动的带动阴阳二气,何必再加那么多意念!还有你的神光(眼光),也是领导阴阳二气沿任、督二脉转动的。阳气从督脉尾闾穴沿背腰上升,经头顶到上唇人中穴(上唇坑中线三分之一处),阴气从任脉下龈开始,往下经喉部,胸部,腹部中线到会阴处,这就是任、督二脉气流的循环路线。任、督二脉通畅了,阴、阳二气相互交融,调节后天五谷之气达到平衡:人就百病消除,健康长寿了。

功法:

  • 起式:

左脚向左平开一步,左右手覆于脐之上下(内2-1图),双手翻转一圈,转立掌,左掌在前,右掌在内,左掌握至额前,右掌附于左手腕处,手指向上,稍停(内2-2图)。

这里输入图片描述

这里输入图片描述

意趣泥理有一火球。

1.双掌向内旋转开始下降,同时屈膝略成马步。两手降到胸部,稍停。随手降落时,舌顶上腭,意想“火球”由舌面经过,沿任脉下降(内2-3图)双手继续向内旋转下降至小腹部,两腿屈膝成正马步,同时意想“火球”沿任脉下降至会阴部(内2-4图)

这里输入图片描述

这里输入图片描述

2.两掌向外旋转上升,意想会阴部之“火球"从尾闾沿督脉上升(内2-5图)。双掌继续外旋上升;同时,渐渐直膝,意想"火球"沿督脉继续上升(内2-6图)。双掌继续外旋上升至额前,手指向上,右手附于左腕处;同时意想“火球”沿督继续上升,经玉枕、百会,至泥丸宫(同内2-2图),然后,双手下降,动作与第2.3.4.5.6图相同。

这里输入图片描述

这里输入图片描述

3.如此反复进行,不计次数。

收式:最后,当双掌降落至脐部时,意想"火球"也降至脐内,双手变横掌,掌心向内,上下旋转一周,左掌覆于脐上,右人掌覆于脐下,稍停,收回左脚。(如内2-1图)

第三部 内转太极行八卦

功理:

人体虽小,暗合天地。天有日月星,人有精气神;地有山脉河流,人有经络血脉。宇宙万物无不在阴阳、八卦之中。《道德经》说:“道生一,一生二,二生三,三生万物,万物负阴而抱阳,冲气以为和。”本功法就是效法自然,仿造太极、八卦的运行,引导人体内部的元气循环转动,返朴归真。先是元极生太极。以双掌由腹部自左向右,由小到大旋转划圈,将全身的元气收拢至黄庭中央;接着是四象,以两乳为中央,双臂左右走∞形。左形螺旋 S 型气路推动阳气,右行螺旋 S 型气路推动阴气,用先天之气活动全身。先天元气活动开了,即使后天之气薄弱,也能缓转过来。往下是内行八卦。第一卦到第四卦,是一个∞形的气路;第五卦到第八卦又是一个∞形气路。这个双螺旋运动,使人体与宇宙相沟通,不断摄取宇宙的先天之气推入体内,不断的调整体内的阴阳二气的平衡,使心火之气和肾水之气两相充盈,以实补虚,以虚化实,阴阳平衡,阴阳合一,身体自然充满生机。心是君主之器官。这部功法,双臂不论是旋转画圈,还是走 S形,走∞形,气在全身周游,始终以绛宫(心)为中心,就像周天星斗回绕着紫微星转动一样,体现了心神的主导作用。

功法:

起式:左掌覆盖在脐上,右掌覆盖在脐下,是为“无极"。(内3-1图)

1.内转太极

左脚向左迈出一步,双掌以脐为圆心,向左,向上,向右,向下划圈,(中指尖渐渐相对,不相接)越转越大,如抱小球变大球(内3-2.3.4)。双掌划圈越划越大,高过头顶-(内3-5图)顺转太极的次数不限,任其自然。

这里输入图片描述

这里输入图片描述

这里输入图片描述

这里输入图片描述

2.内转四象

以两乳为太极眼(即太极图阴阳鱼之眼),以身体中央,任脉为阴阳鱼之中央线,双手旋转,转法是:

这里输入图片描述

这里输入图片描述

这里输入图片描述

这里输入图片描述

这里输入图片描述

这里输入图片描述

这里输入图片描述

这里输入图片描述

这里输入图��片描述

这里输入图片描述

这里输入图片描述

这里输入图片描述

这里输入图片描述

这里输入图片描述

这里输入图片描述

这里输入图片描述

(1)当划圈至左侧上最高处时,左掌在上,右掌在下,掌心相向(内3-6图)右掌心转向内,从左肩经右乳,沿任脉下降至小腹部伸直;同时,左手弯曲,沿左耳侧下至左肩(内3-7图)。右掌继续向右侧上方旋转,右臂伸直,高过头顶,左掌也沿右掌的路线旋转经右肋至头右侧,掌心相向(内3-8.9图)

(2)左掌从右肩过右乳沿任脉下落至小腹部,右手弯曲沿右耳侧下至右肩(内3-10图)。左掌继续向左侧上方旋转,左臂伸直高过头顶;右掌也沿左掌的路线旋转经左肋至头左侧,掌心相向(内3-11:12图)

(3)如此反复练习,次数不限,任其自然。

3.运行八卦

第一卦:当“内转四象”两掌在左侧上方时,右掌从左肩经左乳沿任脉下落至小腹部,掌心相向;同时,左掌弯曲覆在头上距离约三寸,掌心对百会(如北斗天罡式)(内3-13图)。

第二卦:身向右稍转;同时,右掌划弧转向右后,掌心向左下,左掌落至胸前,掌心向胸(内3-14图)。

第三卦:转体向右成右弓步,右手直臂向右上后划弧至左胯后;同时,左掌经右膝前向下弧形向右上推举,身体右前倾,左掌变勾掌(内3-15图)。

第四卦:左掌收回至头上,掌心对百会;同时,右臂从下向右上托举,掌心向上,同时身体恢复正直,向前(内3-16图)。

第五卦:左掌沿左耳旁下落,沿任脉下落至小腹部,掌心向内;同时,右掌上撩覆回头上,距离头上约三寸,掌心对百会(内3-17图)。

第六卦:身向左稍转,同时,左掌转向左后,掌心稍向后,右掌落至胸前,掌心向胸(内3一18图)。

第七卦:转体向左成左弓步,左手直臂向左上后划弧至右胯后;同时,右掌经左膝前向下弧形向左上推举,身体左前倾,右掌变勾掌(内3-19图)。

第八卦:右掌收回至头上,掌心对百会;同时,左臂向下向左上托举,掌心向上,同时身体恢复正直,向前(内3-20图)。

内行八卦重复多次,次数不限,任其自然。

4.回转四象

转回到四象,动作路线同2“内转四象”,但方向相反,次数不限,任其自然

5.回转太极

回转太极,动作路线同1“内转太极”,圆圈由大变小,越转越小,但方向相反。

收式:双掌上下转动一圈,收回至脐之上下,回归“无极”,如起式(如内3-1图)

第四部 大转逍遥乐无忧

功理:

每当天气晴朗,云消雾散,旭日东升或夕阳西下时,我们可以看到太阳周围有两个火圈。红色的在外,黄色的在内。两个光圈转动,有时飞快,有时又慢悠悠地。悠然自得,逍遥自在。左一圈,右一圈;上一圈,下一圈;快一圈,慢一圈。如此反复转动,不断地向太空释放出一道道光华,一束束能量。日有“光圈”,月有月华。月亮周围的光华,像锦云捧珠,五色鲜莹,同样是珍贵的元气能量。

本功法就是仿效日月的这种状态,放松自然,心胸开阔,逍遥快乐,两手抱球如日月任意转圈,不计数,不强求,想快就快,想慢就慢,想练几遍就练几遍,腰身随着双手自然的晃动。把全身的经络活动开了(尤其是奇经八脉之带脉--全身经脉的枢经线),阳气开发,仿佛与宇宙融为一体,身体充满了活力。

功法:

这里输入图片描述

这里输入图片描述

这里输入图片描述

这里输入图片描述

这里输入图片描述

这里输入图片描述

这里输入图片描述

这里输入图片描述

这里输入图片描述

这里输入图片描述

这里输入图片描述

这里输入图片描述

起式:左脚向左迈出半步,左掌覆盖在脐上,右掌覆盖在脐下(内4-1图),稍停,双手仰掌置于腹前,指尖相对(不相接),掌心斜向上,形如抱球(内4一2图)。

1.抱球下摆

两膝微屈,以肩为轴心,双手如抱球慢慢左右摇晃由小变大(内4-3.4.5图)

2.抱球翻转

继续抱球,快速左右晃几次,即从左向上(过头),向右,向下转一圈,又回复到(内4-2图)的姿势。

3.托球上举

抱球向右如带球状,右脚经左脚前,向左外侧迈一步,两脚成交叉步,右腿在左腿前(内4-6图),双手托球;身体随即向左后翻转(内4-7图),双手托球至头正上方,身体正直(内4-8图);向左后下摆,左手置于左身后,右手置于头上,掌心稍相对,双手如抱一大球(内4-9图)。

右手下摆至右后,左手同时移至头上左侧,掌心稍相对如抱一大球,上身亦随之拧向右后(内4一10图)

4.抱球平带

两手平行转至胸部抱球,拧身以腰为轴向左后,右后来回晃球(内4-11.12图)。

5.抱球下摆

同1。

6.抱球翻转

同2。

7.托球上举

同3。

8.抱球平带

同4。

收式:同1,抱球下摆的动作,晃球的幅度由大渐渐变小,转掌心向内,上下旋转一次,覆于脐之上下,左脚收回,静待片刻。本部功晃球和转身的次数不限,任其自然。但要悠然自得,心境快乐。

第五部 大雁腾空降吉祥

功理:

大雁腾空,心空为宗。

人的疾病,很大程度是由于思想紧张,想不开。所以,要求我们心空。“恬谈虚无,珍奇从之,精神内守,病从何来”。

本功法仿大雁翱翔。展翅一身轻,天高任鸟飞。你丢掉一切杂念,忘掉所有的世俗事务,无忧元虑,全身放松,舒展双手加大雁展翅,在太空中盘旋遨游。双眼微闭,似闭非闭,俯视大地,这个大地是你体内五脏六腑之气的变化,但那里也像广阔的天空,空荡荡的,什么都没有。于是,你自由刍在,心元挂碍,神清气顺,气聚本体,返朴归真。这就是“降吉祥”。

功法:

  • 起势:左脚向左迈出半步,两手指尖向前,变两阴掌,掌心向下,置于腹前,拇指相挨,象生大雁的尾巴(内 5 一 1 图)。

这里输入图片描述

  • 1.展翅腾飞

双掌左右摆动几下,两掌一合,随即左右分开,以腕、肩为轴,开合如扇翅,由 小到大,由下而上向两 侧扇动至平肩高,掌心 向下(内5-2.3.4.5.6 图. 略)两臂向左右伸直,上下扇翅。

这里输入图片描述

这里输入图片描述

这里输入图片描述

这里输入图片描述

这里输入图片描述

两臂左右伸直,以掌背在头顶上方相拍,双手下落与肩平。如前上下起落,连拍三次,如大雁腾空振翅奋飞(内 5-7.8 图)(内 5-8 图与内 5-6 图同)。

这里输入图片描述

这里输入图片描述

第三次拍翅时,双掌用力向上一冲,随即下落,左右伸直与肩平,掌心稍转向前,然后掌心向地,目光内视,如雁俯视大地(内 5-9 图.),静待片刻。

  • 2.滑翔盘旋 右手稍高,左手稍低,头稍向左转,目光通过左手手臂看指尖;同时,身体向左后拧转,稍停(内 510 图.)。身体开始向右转,变左手高右手低,头也随之稍向右转(内 5-11 图.),身体继续向右后拧转,目光通过右手手臂看指尖(内 5-12 图.),就这样左手高右手低,右手高左手低,如图.片第 l0.11.12,反复的左右来回转体,目视指尖,像大雁在高空俯视大地,滑翔盘旋。

这里输入图片描述

这里输入图片描述

这里输入图片描述

这里输入图片描述

最后一次,身体恢复正直,两臂平伸,与肩同高,掌心向下(内 5-13图.)。

  • 3.择地下降

(1)左移复位

右脚经左脚前向左侧迈一步,两腿成交叉步,右腿在左腿前,同时,双手如鸟翅~般,柔和的上下扇动一下,接着,双臂又恢复平伸状态(内 5-14 图. 略)。

这里输入图片描述

这里输入图片描述

这里输入图片描述

这里输入图片描述

左脚从右脚后向后侧迈步,两手上下扇动一下,又恢复平伸(5-15 图. 略,与 13 图同,略)

如此迈步,扇动重复两次后,恢复成(内 5-15 图. 略)的动作。

右脚向左脚靠拢,脚尖点地,两手轻微扇动一下(内 5-16 图. 略)。

右脚向右侧迈一步;同时,双手扇动(与内 5-15 图. 略同)。左脚经右脚后向右侧迈步,双手扇动,此时,左腿在右腿后。即右腿在左腿前(内 5-17图. 略)。

右腿从左腿前向右侧迈步,双手扇动,恢复平伸状态(内 5-15 图. 略)。

如此迈步,扇动重复两次后,恢复成(内 5-16 图. 略)的动作,回到原先起势的位置上。

(2)右移复位

这里输入图片描述

这里输入图片描述

这里输入图片描述

这里输入图片描述

这里输入图片描述

这里输入图片描述

左脚经右脚前向右侧迈步,两腿成交叉步,左腿在右腿前;同时,双手如鸟翅一般,柔和的上下扇动一下,接着,双臂又恢复平伸状杰(内 5-18 图. 略)。

右腿从左脚后向右侧迈步,两手上下扇动一下,又恢复平伸状态,(与内 5-15 图. 略相同)。

如此迈步,扇动重复两次后,恢复成(内 5-15 图. 略)的动作。

左脚向右脚并拢,脚尖点地,两手轻微扇动一下(内 5-19 图. 略)。

左脚向左侧迈一步;同时,双手扇动(与内 5-15 图. 略相同)。

右脚经左脚后向左侧迈步,双手扇动,此时,右腿在左腿后,即左腿在右腿前(内 5-20 图. 略)。

左脚从右脚前向左侧迈步,双手,恢复平伸状态,如(内 5-15 图. 略)。

如此迈步,扇动重复两次后,恢复成(内 5-15 图. 略)的动作,回到原先起势的位置上。

(3)右圈复位

两膝微屈,右脚尖点地,身体重点落在左腿上,稍屈膝(内 5-21 图. 略);右脚虚步向前(内 5-22 图. 略)。向右外(内 5-23 图. 略),向右后划圈,右脚收回至左脚跟处,脚尖点地。

(4)左圈复位。

右脚跟落地变实步,身体重点落在右腿上,稍屈膝;左腿变虚步,脚尖点地,左脚虚步向前,向左外,向左后划圈(与内 5-22.23 图. 略相同,惟 脚的方向相反)左脚收回至右腿跟处,脚尖点地。

如此反复进行后,恢复成(内 5-15 图. 略)的动作,回到原先起势的位置上。

(5)点步

右脚向左脚靠拢,脚尖点地,身体重点放左腿上;同时,双手扇动,(与内 5-16 图. 略同)。右脚向右迈步,双手扇动,恢复到(内 5-15 图. 略)的动作。

左脚向右脚靠拢,脚尖点地,身体重点放在右腿上,同时,双手扇动(与内 5 一 l9 图. 略同),左脚向左迈步,双手扇动,恢复到(内 5-15 图. 略)的动作。

  • 4.收式

两脚直立,双手扇动;同时,双手渐渐向前回收到腹前,两掌相靠; 掌心朝下,拇指与拇指相挨,象征雁尾(与内 5-6.5.4.3.2.1 图. 略同), 两掌向左、向右摆动几下;接着,掌心向内,两掌相绕旋转一圈,收回至脐部,一掌贴于脐之上部,一掌贴于脐之下部(内 5-24 图. 略)。

第六部 浪里行舟漂海洋

功理:

浪里行舟,安心不动。

心与气一体。真气的动依靠元神的静。练功就怕心惊。所以,要求时时刻刻把心稳定下来。就好比大海茫茫,大水漂荡,我们坐在小舟上,海浪一高一低,但你稳如泰山,心里安安静静,平平淡淡,风吹动着你的衣服,你飘飘荡荡,潇洒自然,快快乐乐。这个舟在哪里?就表示在你身上。虽然心安安稳稳,我们身上的真气却如大海的海潮,忽上忽下,忽起忽落,有节奏,又有力量。

功法:

  • 起势:

自然站立,左脚向右前方迈一步,双手提起,掌心向下,五指朝前,平行分开,置于腹前(内 6-1 图. )。

这里输入图片描述

这里输入图片描述

这里输入图片描述

这里输入图片描述

这里输入图片描述

这里输入图片描述

这里输入图片描述

这里输入图片描述

这里输入图片描述

这里输入图片描述

这里输入图片描述

这里输入图片描述

这里输入图片描述

1.推舟式

双掌向下、向前、向上作弧形推去,身体也随之前倾,至手平肩时直臂,左腿成左弓步,右腿蹬直,右脚跟离地(内 6-2 图. 略)。

右腿屈膝,身体后仰,身体重心落在右腿上左腿蹬直,脚尖提起;同时,双手沿原先推出的弧形回收至胸前(内 6-3 图. 略)。

如此反复前推后收,如船在大海中一高一低,随海浪漂荡。

2.摇橹式

当推舟推至前上方时,两手手腕交叉,掌心向下(内 6-4 图. 略),双手向下、向内、沿弧形收回至小腹部,双手仍交叉;同时,身体后移,稍塌腰收腹,左脚蹬直,脚尖提起,右腿屈膝略蹲,身体重心落在右腿上(内 6-5图. 略);双手翻转,掌心向上,身体稍后仰(内 6-6 图. 略)。

双手向前推至双臂将要伸直时,两手左右分开,掌心向上平行向前;

同时,身向前倾,重心放在左腿上,左腿稍蹬直,右脚成虚步,脚尖点地,脚跟提起(内 6-7,8 图. 略)。

双手向下、向内、向后沿弧形收回至体侧,两臂伸直分开;手心朝前;

同时,身体后移,右腿屈膝略蹲,重心在右腿,左腿成虚步,脚尖提起脚根点地(内 6-9 图. 略)。双手向后,向上划弧与肩平,同时,右腿雌直,身体向上稍伸展(内 6-10,11 图. 略)身体前倾,双手向前划弧,划至双手平行伸直向前,掌心向下,重心落在左腿上,左腿稍蹬直,右腿成虚步,脚尖点地,脚跟提起(内 6-12 图. 略)。

双手交叉,如(内 6-4 图. 略)然后,作摇橹动作,多次反复,与(内 6-4图. 略)至(内 6-11 图. 略)的动作相同。

3.推舟式

摇橹动作反复多次,最后成(内 6-12 图. 略)的动作时,还原成推舟式,整个动作与(内 6-2.3 图. 略)相同。

  • 收式:

推舟动作反复多次,最后双手收回至小腹部,左脚收回,两手变横掌,掌心向内,上下转动一圈,收回,左手覆盖于脐之上,右手覆盖于脐之下(内6-13 图. 略)。

第七部 白鹤踏波定神思

功理:

白鹤伫立,定心宁神。

鹤是长寿的象征。它总是一脚独立,一脚收起,勾头内视,闭目守神。神去气散,神归气聚。我们想要身体健康,就要去掉各种思虑,把心放宽, 让神思常常守住,不外驰。神思外驰,元气就乱跑,身体就像没有人管。

庄子说:“抱神以静,形将自正,必静必清,元劳汝形,元摇汝精,乃可以长生。”本功法仿白鹤伫立的动作。一脚独立,本不容易站稳,但又要求你 站稳。在这个过程中,自然而然的排除掉各种杂念,达到精神内守,清心定神,寿如仙鹤的目的。

功法:

1.两手左右分开下垂至两腿腿侧,掌心向后(内 7-1 图. 略)。左腿屈膝,脚尖点地,脚根稍提起,两手上提至心窝,手心向上(内 7-2 图. 略)。双手继续上提至胸上(内 7-3 图. 略)。

这里输入图片描述

这里输入图片描述

这里输入图片描述

这里输入图片描述

这里输入图片描述

这里输入图片描述

这里输入图片描述

这里输入图片描述

这里输入图片描述

这里输入图片描述

这里输入图片描述

这里输入图片描述

双手沿左右肩胛骨转向脑后,两手背相靠,指尖向下(内 7-4 图. 略)双手从脑后向上经百会,手心朝下,手指向前,两手靠拢;同时,左腿提 起,右腿伸直,整个动作如白鹤独立(内 7-5 图. 略)。

左脚向前踏步,同时,双手向前下落,动作如同白鹤漫步(内 7-6 图. 略)。双手继续下落至身体两侧,身体重心在左腿,右腿向前跟步,右脚向 左却靠拢,脚尖点地,屈膝(内 7-7 图. 略),稍停。

2.上体动体与(内 7-1 图. 略)至(内 7-7 图. 略)相同,两腿交替向前踏步。当左脚提起时,右脚独立;右脚提起时,左脚独立。如此反复进行,像白鹤踏波自然行走。

3.收式:最后一次手脚不再向前,立定原位,双掌横脐部,上下旋转一圈,覆于脐之上下。

第八部 鱼沉海底寿命长

功理:

鱼沉海底,存心养神。

《人药镜》说:“夫天一生水,即太一之真气,人得-则生,失一则死。然人仗气而生,人不见气;鱼仗水而活,鱼不见水。人元气则死,鱼离水 则亡。故仙人教人抱元守一者,即回光守中。守此真气,则可以延年也。

然而用此法锻炼,则造成不死之躯矣。”我们人身上有“四海”:泥丸是“渤海”;心窝(绛宫、中丹田鸠尾穴)为“南海”;中间黄庭(肚脐和绛宫之间)是 “黄海”;下边气海(下丹田)为“北海”。人身上的四个“海”和人身上的气,彼此都是相通的。

本功法没有多大的动作,它仿照鱼自由自在,不费力气地慢慢上浮,一会儿又慢悠悠地沉下的姿态,以意引气,从“北海”慢慢上浮到“黄海”,从“黄海”慢慢上浮到“南海”海面;又以意领气慢慢下沉经“黄海”到“北海”海底。也就是沿中脉上下浮沉。神思始终在三个大海里头,上来,下去,最后沉予北海底。此时,虚元静寂,抱元守一,气与神交,神与气和,可得枯木回春,返老还童,长生之道。

功法:

这里输入图片描述

这里输入图片描述

这里输入图片描述

这里输入图片描述

这里输入图片描述

这里输入图片描述

这里输入图片描述

1.上游

两手交叉手腕上下相靠,指尖向前,置于腹前(内 8-1 图. 略)。手掌像鱼尾左右摆动几下(内 8-2.3 图. 略)。两手向左右分开表示鱼两侧的鳍。全神贯注,目光内视(或微闭双眼)北海(在脐下气海,即下丹田)海底,稍停。(内 8-4 图. 略)。

然后,两手慢慢、轻轻向上扇动,意想有一条鱼,随双手的引导,从北海海底开始慢慢向上游动。双手继续由下面上缓慢扇动,引导鱼由北海 缓缓地游上黄海,稍停(内 8 一 5 图. 略)。

两掌轻轻左右扇动,引导鱼由黄海缓缓上游至南海海面,此时,精神专一,神光(目光)内守南海海面,停留时间较长(内 8-6 图. 略)。

2.下沉

双手轻轻扇动,引导鱼从南海海面慢慢下沉,经黄海再慢慢下沉至北海,直至北海海底,停留时间较长(如内 8-6.5.4 图. 略)。

3.如此反复上浮下沉,不计次数,越慢越轻越好。

4.收式:

上浮下沉多次反复后,当鱼沉至北海海底时,双腕交叉如鱼尾,左右摆动几次(如内 8-1.2.3 图. 略)。最后,横掌掌心向内,上下转动几次,左手劳宫按黄海,右手劳宫按北海(内 8-7 图. 略),心神合一,凝视北海海底,久久便人静功之法路!

张至顺道长语录

· 阅读需 1 分钟
  1. 上厕所时,小便也好,大便也好,把牙扣紧,就可以长寿。

太清元道真经

· 阅读需 23 分钟

太清元道真经序

元道者,玄元之上道,黄老之心秘也。元和中,孟谪仙降世,其胎亲皆积至诚醇厚,请仙又至慈敦孝,先感东山陶大通君,先示死生之变,因命执本根焉。本根即元道也。次感南统樊大君,戊戌岁降之,口授此经。故皆大纪枢要,直指长生久视之道,盖黄庭云至道不烦矣。

 

太清元道真经注解

释题曰:元者,本也,始也。道者,太上真一之道也。经者,径也,本始之真元。此经最妙,故曰真经。

 

元道上篇

元道者,老君元上之道也。

元上者,为穷高不测,为最上之宗,故曰元上。

老君曰:其道有三,上中下也。

此分三丹田,上中下也。故上有泥丸,中有赤城,下有熙海,故日三也。

黄庭道有上中下也。

仙经曰:一偶一奇之为乎,味不再尝,偶不再举。

诸道各有三,皆其次也。

言诸道者,不一之道。故法有多门,为炼丹而成,各相而举,或控鲤而升天,或乘龙而上汉,或祭醮而朝元,或咽气而长生,或即溯流而延命矣。仙经曰:道有万法,俱得长生,水有千源,尽朝束海,俱长生也。

老君中道与黄庭上道比之,道有此三经,其最上者,元道也。此道至高,虚元玄妙,澹泊无为,动合自然,故学者难窥焉。

最上者,为众经之首,妙者为诸法之门。

非上士高机倏然自悟者,不可学也。

故学者宿着道绿,志同铁石者,阴功助佑,仙气合成,道成归天。

非惧于死常举于生者,亦不可学也。

弃非道之财如冤家,离妖冶之色若仇伟者,方可与道相合。

说诸中道多慕尚而行之,与此道难合,故久不降焉。

此者若奔真求假,虽得理而难成,是不合也。

若高机上士,特然行之,则自得无量也,

此者为世人劣量浅学,选择坚固好生恶死之人,故日高机上士也。

通易无量。

更无多难矣,出诸广也。

又诸道皆有师奉,皆云犯罚不一,唯此道无诸犯罚,故无师奉。

《内教经》云:为无为,念不念,动不动。此三者真伪相参,使曲直相教,以名有犯罚也。

若诸小道,须择山林处,乃可行之,

古高士混于尘寰,不可方可;中士隐于山林,方可不可。故元道与诸道,事有差别,法有捷门,亦无触犯而返损,禁诫异端,虚成疾息者。此元道理合重玄,故无诸损也。

不然者有损也。

仙经曰:小道易惑,中人易败。老子曰:不见可欲,使心不乱也。

惟有此道,可以尘世而成之。

仙经曰:上道无为,损而非损,至理自然,病而不病。老子曰:和其光同其尘,湛兮或存。故无损也。

鼻引口吐,可以去呼寒热,

老子曰:玄牝之门,此为生死之根,绵绵兮若存。能用此理即可天长地久,寒暑难侵。故呵属其心,心无积毒,故无寒暑。

及可排积元炁。

排积者,从赢入妙,微而成之,道自降矣。若人急用求当,返克而无功,故曰排积也。元炁者,自然之炁,来自冥冥,降自虚无,悟者有无有用,而无无不无,故曰元炁也。

闭炁可以救饥劣,通百关,治万病,非养炁复元也,咽炁可以救虚弱,非自然充满也。

故上士修真,妙中体妙,出入无为,专守一道,玄中悟玄,不失元道也。故仙经曰:鼓腮强咽,当为求死之由;闭极口奔,此是伤神之本。学道之人,切忌此也。

行炁可以润肌肤,非常道也。

人能得志者,元炁充而有微,肌肤润而光泽。云行雨施,万物滋也;炁充百脉,万神灵也。仙经曰:无一毛不通于炁,无一节不住于神。

此道归根复本,合于自然,故曰元道。

老子曰:夫物芸芸,各复归其根。归根曰静,静曰复命。大凡运用,须明三一,其炁自充,若忘而有为,终当自悟,不能返朴归根,此是失元道之理也。

若修成者,坚筋补髓,固护五藏,清利泥丸,安静丹台。

人若达道,筋骨自变,返少还童。《中黄经》曰:肌肤霜白筋骨青,地府除籍天录名,坐察阴司役鬼神。得元炁精爽,恬淡自然,天地护卫,毒物不行,诸疾不生。《黄庭经》云:骨青筋赤体如霜,七窍去不祥,永得安也。

六不妄入,三不妄出者,此道也。

大凡修道,切忌六欲,内关于心,浊乱于神,浊于心,滞于炁,六欲动,起六情,六情动,动而六根浊,六根浊而六情染,六情染而与真道远矣。三不出者,三丹田中三元正炁不可妄而施泄,为三丹田中有三元,三元凝而成三一,三一化而生三魂,三魂变而都万神。万神者,元道阳神也。故元神而成炁,炁结而成精,精化而为万神,故曰神。神者,炁也。炁者精,精者道也,道者物也。老子曰:恍恍惚惚,其中有物。物不可忘物。仙经曰:施炁于人,能生其人;留炁于身,能生其身,故不妄出也。《黄庭经》曰:若当决海百渎倾,叶去树枯失青青,故不得出也。

秽浊尽出,真炁倘佯身腾太空,上为真人。自古登真者,皆因此道也。

秽浊出者,谓久久而行,方得大道,五谷滓秽,自然顿绝也。仙经曰:子欲不死,腹中无滓,故曰尽出也。

 

元道中篇

人者,万物之中至灵,与天地俱生于虚无之始,元炁结而成形。形既将立,则十天神降在人身中,化为神矣。

老子曰:积精聚炁,父母和合,阴阳交媾始一月为胚;二月为胞;三月为胎,形兆分也,三魂降焉;四月四神卫,四神者,青龙白虎朱雀玄武也;五月五藏安镇也;六月六律名六根也;七月生七魄也;八月八景见,和真八神也,八景者,五藏、三丹田是也;九月安九宫,生九真,九宫者,在泥丸周匝上下是也;十月成形,十天神降,元道炁全,方得受生。故曰与虚无天地同生。老子曰:天地媾精,已生其人。

故能成其人矣。

为得元道而成形也。

既与天地同生于虚无之始,合与天地齐寿。今且天地久长即为人不能长久者,何也?曰:天地能长久者,盖为温静柔和,不移本性,常守虚寂,湛然不劳,而得自然之道,元真不散,故能久长也。人不能长存者,缘生妄想,移于本性,不执自然,不守其根,自取其劳,常求自益,思虑不息,关机万端,故元炁随欲而消散,故不得长生也。

人不能与天地长久者,天无为而人有为,地无欲而人有欲,天常明而人自昧,地基敦而人自浮,天炁轮而人炁滞,地伏泉而人有炁,此者与天地相返,自不守元道而体虚无,故不能同也。命延亿载者,为留炁身中,存其命也。

六根本来虚静,为人自生妄想,六贼所牵,终不得归根。因此六贼:心妄生,目妄视,耳妄听,鼻妄香,口妄言,舌妄味。终不能归根,故不可永存也。归根者,为复元炁之根本也。

凡为贼乱中和,失其本性,心有妄而神自乱,目有妄而外视,耳有妄而外听,鼻有妄而失灵关,言有妄而失真行,舌有妄而玉液不结,皆因妄牵,去道远矣。

复元炁之道,别无他法,但降心湛寂而已矣。人常能虚心湛寂,则自然元炁复也。复元炁之法,当以减息为候。心神湛寂,其息自减。减半息,增半寿也。

半息者,为人一昼一夜有一万五千息。若能归根定住不至出入者,延命本寿外一半。

从减息至无息,则复元归本矣,故可住世永劫而不坏也。

闭息之道至妙,寄意念神,冥然体道,道复归身,神复归根,玄关微出,久而成真也。经曰:凡人以有息为常,圣人以无息为常。阴符经曰:死者,生之根,为无息之道也。

动而有息,静而无息。故无息者,自然之道也。修元道之士,常宜以无息为是,有息为非,无息为常,有息为妄,先以减息为事则易而功多,若不以为事则难而功少,但湛然养炁,则三灵欢然,神魂畅焉,则元炁不习而至矣。

老子曰:人能常清静,万神悉皆归。《黄庭经》曰:心意如致欣昌,此之谓也。

黄庭之道,有三十六慎,每一慎为应,至三十六应乃为半功。诸道应慎皆多,惟元道总一慎三应则成功也。

故修道之士,积功而炼精炁为定。

一慎者,慎其休止也。

故修道内守坚固,事无暂忘,故不可休止也。若慎而止,万无一失。

三应者,三转意也。一转意一百日。

为次第而功积,相家有其月数。

第一应一百日,有事可止,无事可减,至此则尘虑自减。

烦事俱不能兴动也。

虚澹日增,此为第一应也,小功成矣。第二应二百日,忽忽自止为第二转意,至则不食五谷,不嗜五味,无大饥渴,是中功成矣。

人至二百日后,小功成而中功满,永无饥渴。

第三转意者,三百日元炁兀然自住,元道归根,饥渴不至,寒暑不侵,死籍永除,天地齐寿,通世为一周,此是大功成矣。

得道之后,地府除籍,上天录名,东斗注算,西斗注禄,北斗落死,南斗上生,字标仙录,永为真人矣。故日死籍永除矣。位入真仙,出入华胥之国,弃贱人间,因此而升天。

有事止无事减者,功萌也。此法但有事无事皆可减矣,则元炁渐复也。忽忽自止者,元炁将定也。兀然自止者,元炁已定也。定者,万物皆坏,惟此定身永不动矣。大君曰:从减息至无息,从无息至定。定者,不取不舍,是无为之定,非执定之定也。得此定者,阴阳自调,四时自离,元炁自满,众神自栖,惠通玄奥。

老子曰:其智自悟,从无入有也。

故阴阳调则百病不生,四时离则寒暑不侵,元炁满则永无饥渴,众神栖则兵虎不害,惠通玄奥则万事不生,皆自然之道成矣。

惠谓不出户知天下,不窥牖见天道。

大君曰:人之思虑不一者,元炁皆销散,阴魄盛矣。惟此道功成,妄自灭也。

修道之人,至三百日后犹有阴魔相恼,尸鬼动摇,忽自猖狂,转生情切,往往自退,切宜守也。

纵有所发无不善也,所用无不中也,故有善发、有惠发、通发,皆自然而然也,永无喜怒哀惧惊恶之发矣。

人志道,喜怒俱息,祸害不生,永得功行相承,妙自致矣。

大君曰:长生无他。神全、炁全、形全而已。神全虚无,炁全湛寂,形全清静。元炁充积,

充者满积者,结众化成神明也。

形永存矣。神炁皆全,故能举形而升仙矣。

 

住气兼行气法

诀曰:调炁减息,其功稍迟,若住炁兼行炁,其功倍也。住炁者,候神安和,久而宁帖,因而住之,至于极者为行通。每候鸡呜前至寅时,可行五七通,渐渐加至十通,或作意渐增之,意炁俱定即定,恬自极。初可以鼻进,数息便住,至极有益无损,甚微妙也。

每住息之时,须候常喘息,出了便住,此名外炁不仵。亦须先静一室,择其良友专数其息,此要渐,渐增多也。

如此行减息之道,功倍速成。

阴符经曰:绝利一源,用师十倍。

其慎者,吐引大奔。初修之士故未免也,不得不慎,其奔吐宜慎之为妙。

不慎者,忽有内伤,心见反损也。经仙曰:出微微入绵绵,明至理自通玄。

大君曰:住炁可以通百关,除坚滞,治万病,导元炁。

修行人住熙,若园人灌畦,一满而水通,百脉众物皆滋也,一炁而灵变万神,三丹俱王,故言要在导乎元炁。

若百关通则减息,元炁随意自开,津路流注,元炁与津液所及之处,先化为髓,永不坏也。

《中黄经》曰:蒸筋曝骨达诸关,握固渐通,开百窍。百窍关连总有神,由子躯除归我身。怡然得达自明真,自明之道永长存。故不坏矣。炁初时则觉遍身微热,此是元炁充满四肢,盈溢百窍,故曰在此应也。即须握固,运入三丹田。三丹田出,故流遍于身,通于百神,可使毛发踯躅,容貌光芒,颜如处女。仙经曰:无一毛不通于炁,无一节不住于神。此是练骨法,久久集之,则金髓玉骨长生仙矣。

大君曰:减息住炁,以无息为常,定炁为功。若犹减息则功迟,若专住炁则难得至于无息。若通百关,兼行炁减息,则元炁自然充盈,其功速倍而成矣。元炁全身以不举不动为头,以不出不入为足是也。泯其万境,息此六情,普洗烦心,祛涤诸想。

 

元道下篇

下篇无他法,皆言报功。经曰:但是首篇,不见其文,道成将举乃可见也。言其报功者,报修元道之功也。经曰:报功之事,皆是仙家灵变,神用之仪饰,驾驭之灵物,宫阙之异观,饮僎之珍羞,引从之童仆,赏玩之玄乐,以报修行之功矣,万代记录,如茅君九锡为上道又百倍。学元道者,无辞勤矣。下篇首目约数十篇,所记者五篇,今以录之。

《中黄经》曰:人得道之后,升身于寥天之上,驭以九霄之仪仗也。天尊所赐者,十方彩女各执旌麾,百龙引驾,玉童相随,前有龙幡,后有虎旗,羽服飘飘,八风齐吹,八鸾而后呜,成歌,九凤而前唱成曲,项戴七曜玲珑之冠,足着五色卷云之履,裙拖蝉带之裙,被搭离罗之被,佩于金虎之印,上朝太清仙帝者。帝者,金阙玄元老君。功报一,志报二,不退报三,不怠报四,不须舍报五。元道报别录。大君者,是南斗之中长生大君也。此五者不舍,则元道功无不成矣。所慎休止,若不休止,万不错矣。尘世之事或难行之,时有休止,休止之中,不可不慎,今录戒慎于后,为慎休之者言矣。一大息,减二日功。一小乏,减二日功。一大乏,减三十日功。一小醉兼吐者,减六十日功。一大醉兼吐者,减一年功。一犯欲,减三十日功。一大啧,减二十日功。一哀一惧,各减七日功。一饱一饥,各减五日功。一惊,减十日功。一劳一倦,各减二十日功。一烦一燥,各减五日功。一忿,减十日功。

凡饮食触犯,寒暑过差,风湿所及,起居失节,言语散杂,

老子曰:多言数穷,不如守中。仙经曰:闭言之人,与道合真。又防泄天机。《易》曰:慎言语,节饮食,内守冲和。恐失其道也。经云:与人争曲直,阴功减算寿。

思虑烦多,此皆减损元炁。随所犯轻重,度所减多少,随日而补之不可懈息。所言减者,损也。所减几日,并是减其实功。修元道之士,深宜慎之。元炁难积而易散,关节易闭而难通。住炁固不可绝,其所减尤宜精至。凡修,取五更初,起坐梳头,熟通一百余过,披头,随意导引,摩掣四肢,呵吐浊炁,微微然待元炁调帖,无思虑,心湛寂至微,自然喘息微而其息自减,减至半息增半寿,减至无息元道之功成矣。古之真人,勤而行之,顷刻无舍者,一年功成矣。若是日行二时之功者,五年成矣。修成此道者,乃为太极元上真君。此经从古至今,太上传十九人,皆各登仙升居太极,其经不留于世。自大唐元和戊戌岁南统大君因传孟谪仙,孟谪仙转传于世,至虚至妙,遇而秘之,非人莫传,传之则殃及玄远。

 

赞日

有元道兮,虚无之祖,冥津之根,万经之首。三一之门,说大魁廓,旨细微尘,杳兮得信,寂兮通神,产其有象,斗宿星辰,论其炁也,永骨灵根。唯我元道,不澄自缴,浊之不浑,无无之教。至定归根,元刚发泄,夫物芸芸,三十五分,得一长存,惟我元道,独处为尊。无象之象,无始之魂,输转日月,包裹乾坤。圆兮张兮,敦兮复淳,性善利物,养乎群民,过贪者损,不足者均。自然非有,本合乎人。

太上老君元道真经注解终

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

· 阅读需 4 分钟

  老君曰:大道无形,生育天地;大道无情,运行日月;大道无名,长养万物;吾不知其名,强名曰道。夫道者:有清有浊,有动有静;天清地浊,天动地静;男清女浊,男动女静;降本流末,而生万物。清者,浊之源,动者,静之基;人能常清静,天地悉皆归。

  夫人神好清,而心扰之;人心好静,而欲牵之。常能遣其欲,而心自静;澄其心,而神自清;自然六欲不生,三毒消灭。所以不能者,为心未澄,欲未遣也;能遣之者:内观其心,心无其心;外观其形,形无其形;远观其物,物无其物;三者既悟,唯见於空。观空亦空,空无所空;所空既无,无无亦无;无无既无,湛然常寂。寂无所寂,欲岂能生;欲既不生,即是真静。真常应物,真常得性;常应常静,常清静矣。如此清静,渐入真道;既入真道,名为得道;虽名得道,实无所得;为化众生,名为得道;能悟之者,可传圣道。

  老君曰:上士无争,下士好争;上德不德,下德执德;执著之者,不名道德。众生所以不得真道者,为有妄心;既有妄心,即惊其神;既惊其神,即著万物;既著万物,即生贪求;既生贪求,即是烦恼;烦恼妄想,忧苦身心;便遭浊辱,流浪生死;常沉苦海,永失真道。真常之道,悟者自得;得悟道者,常清静矣!

  仙人葛翁曰:吾得真道,曾诵此经万遍。此经是天人所习,不传下士。吾昔受之于东华帝君,东华帝君受之于金阙帝君,金阙帝君受之于西王母,西王母皆口口相传,不记文字。吾今于世,书而录之。上士悟之,升为天官;中士修之,南宫列仙;下士得之,在世长年。游行三界,升入金门。

  左玄真人曰:学道之士,持诵此经者,即得十天善神,拥护其身。然後玉符保神,金液炼形。形神俱妙,与道合真。

  正一真人曰:人家有此经,悟解之者,灾障不干,众圣护门。神升上界,朝拜高尊。功满德就,相感帝君。诵持不退,身腾紫云。

这里输入图片描述 这里输入图片描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