跳到主要内容

人纪黄帝内经文字实录五

· 阅读需 174 分钟
小Y
作者 1628466962@qq.com

  

第二十三篇 宣明五气篇

第一节 五味均衡、五脏五病

第二十三篇,“宣明五气篇”,在明确的分析五种气的变化。第一段呢,食物的选择,所谓五味,大家都慢慢熟起来了,酸入肝、心入肺、苦入心、咸入肾、甘书脾,这个五个味对五脏的时候,意思是叫你适量, 不及不可以,太过,不可以,平均的吸收。你不能从早到晚都在吃酸的,从早到晚都在吃甜的,每天都在吃甜的,什么都不吃,就吃甜的,这是不行的,太过了都不好,要合并、均匀的摄取。那对饥饱的定义,我们中医认为七八分饱就好了,不要吃得太撑,太撑的话,太过的话会产生热。

毛病不是很好。那五脏器有病的时候,就是讲器有病,器有病的时候,五气所病,心为噫。肺为欬。肝为语。脾为呑。肾为欠,为嚏,这个意思就是病人会讲嗯,常常会发出这个声音。那咳嗽,都知道了。语就 是会自言自语,就是重复讲话,那病人有吞的动作,吞口水,吞东西的动作。肾气有问题的时候,就是欠,有嚏。那腹呢?像胃为气逆,为哕,会打嗝,会恐惧,眼睛会瞪得很大。一个人恐惧的时候,你看眼神就可以看得出来,眼睛瞪得很大。大小肠器出现问题的时候,就会下痢,拉肚子。下焦气,满溢的时候为水,因为三焦是水道,三焦就是气的所在。我们的脏器跟腹器能够交接,就是靠三焦系统来交接,三焦系统里面都是中气、热气。如果是有出现问题的时候,气出现问题的时候,就会有积水的现象。膀胱不利为癃,不约为遗溺这个不利就是堵住了,排不出来。所以,东西堵到了可能有结石,有石头在里面堵到了。

还有呢?小便无法控制它,就是虚症了,就是寒症了,就会遗尿。胆气出现问题的时候,病人会发怒,这个是脏的气有病的时候。 好,那五经所病。所谓“五经所病”呢,中医的观点认为说,如果你其中一个,这五个脏器,木火土金水、肝心脾肺肾,有一个脏器虚,一虚的时候,其它的脏器就去,因为它正常是均衡的状态之下,很平衡的生存在的脏器并到肺气里面去的时候,就会产生悲的现象,病于肝则忧。这一段主要是跟诸位讲,一个脏器所虚,病人呈现的症状,我们就知道,这个病人有一个症状,就知道他是哪一个脏器虚了,我们就治好那个脏就好了。比如说肾气虚,其它的四个脏器都往肾上去集中,产生了集中就是恐惧的症状,这就是五并,因为虚而相并。

第二节 五脏喜恶

  五脏所恶,刚刚五虚所病的时候,协助我们诊断,判断病在哪个地方。五脏所恶,心恶热,肺恶寒。像恶的时候,就是讨厌,你看那个字面就是讨厌。反正就是心很不喜欢热,很喜欢寒,所以心脏有问题的时候,你给他加热,盖被子,用火去烤,会加速心脏的损坏,你应该寒一点比较好。所以,心恶热,反过来就喜寒。肺恶寒就喜热了,反过来就是喜热了。肝恶风,所谓的燥热呢,所以,燥热可以胜风,有时候天气热的时候,你觉得一点风都没有。因为热可以胜风,脾恶思,燥甚思。脾本身就是思脏,所有身上肌肉里面的津液都是脾脏在管。如果太湿就不好,所以,他会说脾恶思。肾恶燥,那肾本身的津液也有很多在里面,肾是水,如果是太燥,对深造会造成伤害,这个是五脏之所恶。所以,你到一个地方去发现,这个气侯太干燥了,会伤害到肾脏,自己心里就知道了。你跑了一个地方,风很大,把人都可以吹倒。比如说在云南,它那边有一个风花雪月,你站在那个地方就是伤肝。

那五脏化液,我们身上的津液排出来的时候,可以代表五脏。心发汗,这是大致的说,普遍的说,流汗的时候因为惊恐,人家杀你,你跑的时候就出现了汗,这不是心脏,是肾脏的汗。一般来说,流汗出来,我们身上发汗,就是从心脏来的。所以我们的汗药,大部分都是入心脏的药。肺为涕,眼泪呢?来自肝。所以说,你眼睛很干,眼泪都没有,那就肝。脾为颜、肾为唾,颜跟唾不一样,唾就是我们的唾液和口水。

用我们舌头下面的金津和玉液,就是肾。一个舌头的剖面图给你看,一个舌头就是这个样子,舌面上舌苔的部分,我们称之为肺,舌头本身是心,舌的根在这边,舌根是脾,舌头的底下呢,肾经会落在底下分两条,一条进入金津,一条进入玉液,这两个都是肾脏,左右两边各一个。那舌里面有经,舌里面的经就肝。所以,我们任何脏、任何一个组织,任何一个都有结构,一个结构在里面,都有五脏互相平均来生成一个东西。

第三节 五味禁忌 五病所发

那我们说心藏舌,虽然心里面有脾、有肾、有肝,但是,主力是心脏在控制它。那我们为什么说心主舌呢?因为心脏有问题的时候,你的舌头就不能言语了,就讲话出问题,舌头翻转,我们就知道有问题了。五味所禁,这是治病的禁忌,我们在治病的时候有一些禁忌,药物的选择也会有禁忌。辛,前面说过辛是发散,辛辣的它的功能是散。如果你是气有病的时候,气本来就是发散的,有病的,你再给他吃辛辣的。比如说你开辛辣的药,或者是给他吃辣牛肉面,吃大蒜,那就会让气走得更快。所以呢,气喘,我们说这是气病,不管它的症状是什么,西医可能说是肺气肿,或者是支器官炎,不管怎么样,气有问题的时候,我们少吃一点辛辣的。血伤的时候,比如说你遇到一个人有意外撞上,有瘀血或者是贫血的时候,咸的不可以吃太多。苦走骨,苦味的呢?会伤到骨头。所以,我们知道骨病的时候,苦味少吃。比如说第一个,我们有两种,一个是外科治症,外科的时候你可以看到骨折嘛,那个手段断掉,你总看得到,骨折。好,第二个,关节脱臼,有的人喜欢打棒球,一直用他的右手在杀,使用过度就脱臼。还有一种是骨病,那骨病的时候,按照中医的理论,骨病之初,任何病有它初始的地方,一定环跳痛。因为环跳是骨之始,所以骨有病的时候,比如说是骨癌。现在临床上看到,有骨癌的别人一开始就是在环跳痛。所以,你无缘无故突然环跳痛,这是骨有病了。骨病呢?不可以多吃太多苦味的东西。这个苦味不单单是我们的苦瓜比较苦,但是蔬菜里面的苦味是淡味,味道淡的会入气分,不会入血分。那心脏是血,我们讲苦味,中药里面有很苦的,你不相信我拿一个苦的,保证哑巴都会大叫起来,所以我们讲叫禁忌。    那甘走肉,吃甜太多会走肉,走肉有两种解释:一种是你吃甜的,是不是太胖?还有一种呢?太瘦,肉消除掉了。凡是肉病,肌肉出现问题的时候,甜的少吃。酸走筋,因为经病了。老师,我怎么知道他筋病了?   

很简单脚不能神曲,这个我前面在《黄帝内经》里面,我只是回头提醒你们一下,《黄帝内经》里面都有讲。脚不能伸屈,我的膝盖怎么不能伸屈?经出现问题了,前堂课我们都讲了,筋会阳陵,阳陵就在膝盖的边上,筋的会穴,这个是五种禁忌。可以吃,但是不能多,没有说绝对不能吃,避免。骨病所发,我们知道怎么他的病发在哪里呢?一看他的病发到哪里,所以,我们中医一定要懂阴阳,阴病呢?凡是发到骨上面都是阴病,那发到血上面都是阳病,血症都是阳病。阴病发于肉,肌肉。为什么呢?阴阳,阴跟阳是交接的,骨头是血辅相成的。那阳病发于冬,为什么?你要懂这个理论后,中医的书很好念,它不会疑惑你。什么叫冬呢?因为冬天的定义就是阳要潜藏,当阳潜藏的时候,我们就说是冬。夏,什么叫夏?就是阳发出来了嘛。阴在内,阳在外。所以,冬天发病的时候,阳跑出来了,阳不潜藏才是病态的。所以,冬天发病了,是属于阳病。夏天发病了,阳在外,阴在内。这个时候夏天发病的时候,阴在内,我们所谓的病就是从里面出来,就是阴。用阴阳来区分我们的夏天和冬天,我们可以看。如何看表面上的病症,我们就可以知道是阴还是阳,一定要知道阴阳。    所以,我们有一句话,阳要潜藏,这个阳不怕多,我们有很多阳药,起阳,壮阳的药,阳不怕多,阳要潜。如何让它潜?这个我们以后会教的,如何让它潜进去。

205页,人有五行,五行所乱,造成的现象,症状是什么?如果是五邪所乱,邪入于阳则狂,,本来阳就是亢奋的,再邪进入阳的时候则狂,我们头部是六阳之首,阴只是在颈部。络会进去,但主要的大经是在颈部。所以,肾经,我们脸上没有肾经的穴道,脾经,肝经,统统到身上,但都没有进入头。所以,头是六阳之首。邪在进入阳的时候,会产生阳亢,会发狂的现象。邪入于阴则痹,麻痹,阴就是在里面,身上出现麻痹。所以,我们从表面的症状,变成发狂,阳都是动的,你记得阳都是动的,阴都是静的。麻木不忍的,里面就是阴病了。在那边亢,在那边狂,那就是属于阳病。阳亢,头是足阳,本来就有阳气在上面,再加上病阳,两个碰到一起,阳亢就会癫病。搏阴则为瘖,突然声音没有了,我们呢,以后讲药物的时候很好玩,我们所谓的岳母药,你跟岳母住在一起,结果岳母很唠叨,很快吵,你就在做菜的时候放一点生白芥,生白芥下去讲话就没了。不是说跟这个博音,不是啊,而是这个药本身会造成声音哑掉。很多人说生白芥是毒,不敢吃,因为造成声音没有,用生姜去解他的毒。那你跟岳母住了两个礼拜的时候,在离开之前,把菜里面多加一点生姜她吃,她的声音就回来了,这样就好了。所以,药控制得很好的话,可以控制很多事情。所以,我们非人勿传。所以,我们从一个人讲话讲不出来,只要电话打给你,说老师怎么办,我爸爸声音没有了,我们就知道,博阴就是阴相博,阳相博就是发狂,发癫,阳箱博,声音没有了。阳入阴则静,这个是正常的,正常都是阳入阴,这个是正常的。阴出于阳则怒,这就是发病,发怒,这是五中乱相。我们可以看到的望相,这都是教诸位望诊、闻诊,听知道了,因为讲脉。中医最标准的治诊,望闻问切,当我们望闻问的时候,到切脉到后来只是想确定我们的前面诊断有没有错。如果你望闻问都不看病人的气色,你不要看了,你伸个手进来,我们的疹所就是这样,你的手伸进来,眼睛都没看到,很多都是这种医师了,你都知道我怎么样,实际上一个别都治不好。你处方一开出来一服药,一张单子里面70-80味药,甚至是90味药都有,都治不好病的。

   五邪所界,什么叫阴出于阳?阳入阴是正常,什么叫阴出于阳?就是春天的时候,你得到秋天的脉,因为春天是木。结果你得到秋天的脉,是金可木,阴出于阳了。夏天得到冬脉是水克火,长夏得到冬脉,长夏有长夏的脉,结果这个时候得到特殊时期的脉,这是木克土。秋天的时候是金,结果你得到夏天的脉,就是火来克金。一般出现相克之症的时候,我们就称之为阴出于阳。如果阴出于阳现象出现的时候,病人善怒,这个病不治,就没有办法治好。一般的话,病到后来,到厥阴经的时候为什么会善怒?因为肝气虚掉了,肝气虚掉了以后,所有的脏器就并到肝脏里面去了,爆发出来那是最后的时候。所以,我们人很可怜,生下来的时候被打哭,我们是哭着出来,没有一个小孩子生下来是笑的,笑的都是怪胎。那在走之前还要大怒一下,同命死不治。那你知道他是死不治,你也不能跟他说死不治,也不要说不要治了,我们还是要想尽办法救他,救他一定是要他相信我们的状态之下。岐伯说了,不信者,不要治,这是没有办法,谁都是一样,即使是你的亲人也救不回来,他们好像知道以后有西医,很奇怪。

第四节 五脏所藏、所主、所伤

   206页中间,五脏所藏的东西,心藏神、肺藏魄、肝藏魂、脾藏意、肾藏志。我们为什么要知道五藏?我们就知道病从何来。正常的这五种情治应该是收藏在藏里面,臓是主藏嘛,是满而不实。现在不能藏在里面了,跑出来了,我们就知道这个病是来自这个脏。那神呢?正常的神是在心里面,心智不稳定或者是烦心,这种都是神不守。那魂不守,魂不守夜,前面讲过,人卧的时候血会归肝,魂是藏在血里面的。应该归到肝脏,那你晚上肝脏不守了,你魂跑出来了,就会有梦游这种现象。那肺藏魄,魄主静。现在这个人怎么好动,跑来跑去,好象过动儿一样跑来跑去,魄不守,诸如此类的。我们要知道他的意念,他的心态,所以中医呢,精神方面我们都会注意到,平常一个意念,比如说我们做事情的专一,还有记忆以外,我们的志向、野心,我要做总[统],我要做台湾之子,什么什么之类的,野心,那就是脾脏很好。记忆很强的,肾脏。五脏所主,心主脉、肺主脾、肝主经、脾主肉、肾主骨,为什么要五主?老师,我们为什么要知道五脏所主?我们就知道脾病了要去治肺嘛,如果血脉有问题了,这个人的静脉曲张,我们要知道去治心脏。如果这个人骨头有问题了,我们就要去治骨头,肌肉有问题了,我们要知道去治脾脏,这个主的意思就是在这里。所以,看一个人经有病,我的脚不能神曲,关节很紧,不能神曲,经有病,治肝,已经结束了,速度就这么快,脉都还没有摸。

所以,我们要知道这些脏所主,五脏所藏,就是帮助大家以后辩证用的。那五劳所伤,我们为什么知道五劳所伤?比如说久视伤血,没事出来店里面看电脑,就是每天在上网,网咖,上网喝咖啡,三天三夜都在那边打电动玩具,久视伤血。我们以前近视是因为看书,灯光不好,小时候家庭的环境不是很好。所以,看东西灯光不好,所以,就造成了眼睛不好。我们那个时候什么电脑都没有,电话都没有。现在有电脑,现在是看电脑伤到,眼睛是近视。人卧太久,伤气。反过来,一个人不能卧,就是肺有问题,气有问题。正常人如果是肺没有问题,就是可以卧的嘛。所以,读中医的书你一定要正反两面看,你不能说久卧伤气,久卧伤气已经讲完了,不行。气伤到了不能卧,所以肺肿气,对不对,不能平躺的意思。坐太久了,又伤肉。所以,你不能坐在那边不动。坐太久不单单是伤肉了,还会长痔疮。所以,司机有很多都有得痔疮的职业病,那要起来走走。   

现在的父母呢,很多都会得痔疮,因为什么呢?因为西医生小孩的时候让你躺着,这是不对的。正常人应该是蹲着生,因为我们的肝经到脚趾的大拇指,所以大拇指的两条筋脉会上去,一个主肌肉,一个是主胫。第二个指的是阳明经,所以,脚蹲下去的力量是最大,所以应该是蹲下生是正常的。以前妇女是蹲到,产婆在下面接,先生在后面把太太的肩膀抬着。蹲到的时候,抬着出来。所以,你上大号应该是蹲着上,不要坐在马桶上,那个马桶当时科技是舒服了,但是不符合人体。所以,我们人体真正被涉及为蹲姿。所以,你看我们蹲马步有没有,都是蹲姿,应该是这样的。坐太久了不行。久立伤骨,站太久了,骨头伤到了。中医的观念是这样的,有一个太太你看就是我替你工作,每天站到那个柜台站一天8个小时,我要请职业伤害,我要请健保局的,好多国家伤害赔偿什么的。错,中医认为久立伤骨,不伤血,只有久视才会伤血。所以,你站久了,筋脉曲张跟他没有关系,伤了骨头的话,第一个地方就是什么?环跳痛。这样推理起来就很快,走太久了就伤经,走太多了也不好,五劳所伤,五种劳动的伤害。大家都知道了,眼睛是肝脏,诸有此类的。那肉呢?脾脏嘛,骨头是肾脏嘛,经也是肝脏。五脉应象,肝脉弦,心脉钩,脾脉代,肺脉毛,肾脉石这是很简单,大家都有印象。

第二十四篇 血气行志论

  

第一节 气血比值、十二经气

  

我们看下一章,叫做血气行之论。这个血气行之论就是最早在《黄帝内经》里面出现的六经辩证。所以,我们在读《黄帝内经》一定要针灸很强,要不然你不知道我讲什么,所以,我们先讲针灸的原因就是在这里。人的常数,正常人是这样的,你要不要去记,你看就好了,我们在教针灸的时候都教过了。你看中间呀,人体中气血正常的比值,太阳,你只要看到多气的,太阳经是多血少气的,少阳是少血多气,阳明是多气多血,所以,三条阳经的时候,只有少阳跟阳明是多气的,对不对。就是因为多气,所以我们三部九候,上面的三部,耳前是胆经,仁迎是胃经,还有脉气在那边。太阳经本身是多血少气的,所以,足太阳精上面找不到气脉,所以,我们三部九候就少了足太阳的原因就在这里。这是你要知道的!    那三个阴经呢?少阴经是多气的,太阴经是多气的。所以说,在少阴上面我们可以摸到太溪穴,神门旁边孕妇的脉,心脉。太阴呢?是肺经的气脉,大家都了解。脚上的呢?厥阴经呢?因为厥阴是阴的极限,阳回头的地方。所以,厥阴经上面会看到有太冲脉,这是我们的三部九候。阳明经的话,我们说阳明经有呀,合谷穴,足阳明的冲阳血,这两个都是人的气脉,阳明还有一个天部的脉,就是仁迎穴了。所以,三部九候有气脉的来源,就是因为它该的经络多气,才可以摸到脉。所以,我们去摸脉的时候是看气,在三部九候的大原则,就是你去摸他的脉气的时候,一定要确定他上下是一致的。你摸到上面的脉很小,下面的脉很大,或者是上面的脉很大,下面的脉很小都不对。我们会去摸脉气,就要确定这一条筋脉没有问题,气血很流畅没有问题。   

好,209页呢,这一段前面你看就可以了,所以手足阴阳所苦,凡治病必先去其血,乃去其所苦。我过去血去掉,去血的方法有很多,我们在针灸的时候就有讲到,这个是立竿见影。泄有余补不足,我们所谓的泄 有余补不足,读医书的时候千万不能误解。过去呢,我们针灸有针灸家针灸就是懂得针灸而已,开处方的就是开处方的,这是两家的。开处方的和针砭是两派。所以,开处方的不懂针灸,开瘟病的不懂开伤寒,开伤寒的不管瘟病。然后针灸家说你们都不行,我这里行,都是各门各派就出来了。所以,你们要有一个概念,我们在治经脉的时候,在做十二经气的时候,我们就有实则泻其子。所以,这里讲的是实症出现的时候,我们当成该经的子穴,所以,是讲经脉的气。虚则补其母,当我讲五脏气的时候,有出现问题的时候,这个时候我们才有,补南写北,子能令母实,母能令子虚,不要误解了。人生病了,就是经脉,十二经脉,七经八脉,五脏六腑就是这个样子。那你十二经脉也病了,腑也病了,脏也病了,那就死掉了。那下面呢,我们已经不用了,以前可以,现在女孩子怎么量?每一个人都不一样,还有上。那你怎么量?所以,我们不要量那个,所以找穴位的方法,针灸的方法一定是正确的。   

第二节 易经概述

  

在210页,形乐志苦,病生于脉,治之以灸剌,一个表和里。今天我先给各位一点点概念,因为我后面会开始讲很多。先给你一个概念,诸位呢,不用去读《易经》,我告诉你《易经》。易很简单嘛,易是不是教你简单呀?好,禅指示我们简单,概念给你。行、表,我们如果说是三个连,比如说连在一起,如果是我们讲一个乾,乾是三个阳,连在一起。那如果讲一个坎,坎是水。因为以前像水在流嘛,所以是水。阳呢?存在阴里面,所以才有生气,水里面有气,如果这个水里面没有阳气,鱼放下去,鱼就死掉了。鱼在水里面游,因为水里面有阳气。那我们如果用两个字来代表,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,乾就是刚健的意思,坎呢?危险,很危险,因为行水,那个水灾来,全部都毁掉了,水是险的意思。如果有一个人行乐志苦,就是这个人行,就是外嘛,外面很健,刚健,里面是很危险的。那你把外面,乾放在上面,里面呢?是很危险的,天水,就得出讼,就得出讼。所以一个人会有诉讼,将来会有诉讼是否的时候,之前就是外面说这个不是我偷的,心里很怕,外面是很刚健,里面很心虚。就是行乐志苦嘛!病生于脉,血脉会出现问题。自之以灸之,我们用灸啊,针呀,都可以。如果一个行乐,自乐,外健、内建都是很刚健,从头到外,外面里面都很乐,那就太过了,病生于肉,自之以针石。这个针石就是我们过去最早的针灸是拿石头,不是拿石头砸进去,而是将石头烤热,烤热之后拿石头去熨,去烫,在上面摩擦。你不能烤太烫呀,不能说在石头上烤东西,温就好了。那即使没有用,用手把石头握着,把一根长石头握住,会让石头去加温。   

那形苦志乐,外形是险,好,心里面很乐,水嘛,天,外面是险的,里面是刚健的。很多人这样子,就是我好苦,我都没有钱,其实很多钱,外面装穷,穿的破破烂烂的,这种人也有。这种病呢,生于筋,筋会有病。所以一个人跑过来说,如果这个人说,老师,这只脚不能伸曲。你帮他治完病,他说你能不能算我便宜一点?不行,我们没有这个规矩,走。   

那治之于熨引,就是我们用药,很多药我们煮熟以后,煮滚了以后,用棉布包起来在上面烫,有外热,这种很多。形苦志苦,病生于咽嗌的地方。外面是水,里面是水,从坎从险,这两层的险,二重险在那边,喉咙就会出问题。所以一个人如果担惊受怕逃难或者是中间被通缉,对不对?很苦,没有东西吃怎样?喉咙都会有问题。那治之以百药,我们没有一个药名字叫百药,就是各种的药。形数惊恐,经络不通。病生于不仁,治之以按摩醪药。一般来说,如果常常受到这种问题,我们除了按摩,按摩穴道,用酒去熬药,然后煮中药。

酒去熬药,是让药力更深入,发生更快更强,这是五行,我们称为五形志,五种形和志产生的病态。   

后面最后一段多血的经,多血的经你可以放,出血,没关系,少血的经尽量不要出血。所以你要知道,阳明经本身多血多气,你出气血都无所谓。太阳经是多血少气,我们出血,但是绝对不可以出气。所谓气的意思是怎样?我们叫捫针,就是针拔起来,你等一下再去按它,过一下再去按它就是让他气出来,你马上按它就是捫针,就是不让他气泄出来。扎针下去,那个是气血,你扎下去是气血。所以我们连一个针孔都很小心,一个针孔都那么小心,西医一刀下去,对不对?那就完蛋了。这个你可以看,自己可以看。   

第二十五篇 宝命全角论

  

第一节 九野九宫、补泻之道五实五虚

  

212页,保命全行篇。好,这一篇如何维持生命,保养身体,如何去查病之初,也是介绍了很多东西。刚开始他这个黄帝,就这个问歧伯,天地之间我们人都是生在天地之间,那我们秉性生长收藏。但有的时候这个病发起来你不知道,你完全看不到它在表面上,它只是病慢慢在身体里发出来。等他知道病的时候太慢了,太慢了我们治就来不及了,病人就死掉了,这好像在讲西医。所以说当年他们一定知道几千年以后有西医出现。他一定要等到病出生才去治,来不及了。歧伯就回答了,这就是一个望和闻的诊,我们如果拿一杯咸水放到那边,过一下子,你看那个水汽会脱到杯子外面,什么意思?就是当人有病变的时候,你就可以看到已经有病变了。比如说无事你躺那边没事流着汗,盗汗,对不对?或者是你坐那边没事儿一直在流汗,汗发不止。还有刚开始我们知道这个人气血出来了,表气,里面有生病才会气血。弦绝者,有病的时候,好像有的时候有病,声音就变掉了。哪天你听我的声音不一样,老师生病了,声音就变掉了。所以我们弹琴的弦快断的时候会听到杂音,所以这个弹琴人最清楚。歧伯说人也是一样,当里面有一点病的时候,已经可以从声音可以听到了。   

这个木敷者,其叶发。这个是讲树木,树木如果树枝生长的太密,这个树会死,所以木要疏,你看常常去剪枝,有没有?插花都剪枝,让所有都呼吸到氧气。我们一个人的四肢手脚就好像树枝这样子长出来一样,很多,一定要看得非常的润泽,头面光鲜润泽才对,这个是指正常,我们常人应该看到。所以歧伯意思是说,实际上我们人身上会提供很多症状,但是你要好的医生才看得到。身体一有病变,马上就会有症状出现。那病比较深的,其声就哕,就是打嗝了。这个如果说流汗流不止,声音又败掉了,又打嗝,这是坏的,这个胃气就绝了,毒药无治,这个时候病人已经没有治了。这个时候你如果给他吃药,给他用针灸,只是伤到皮肉伤血而已,血气伤得更严重而已,就没有办法治了。当你看血气增黑,比如说一个人是肝病,肝病的时候,他本来身体是青色的,一边是暗黄,非常的暗黄。你给他治治治,后来变成黑色出现了,有没有?气逆行,肝到后来整个是黑色,嘴巴里面和脸都是黑色的,气逆着走。所以这个治不好。    213页,黄帝说了,我遇到这个黄帝好像是一般的医生,看到这个病这样子很危险,心中会乱,看到病情愈演愈烈,那个认为说不是好人,怎么办呢?歧伯回答,实际上就是讲的什么?我们人生病会死,都是病人他本身违反天地的这个正常的道理,你逆天地而行才会出现,跟你医生没有关系,所以你不要去难过,后面讲的万物者,我们中药,中医就是这样子,他知道万物,知道我们人性,我们人身在天地之间。所以天地之间本来就存在一些东西,你如果按照天地之间的春生、夏长、秋收、冬藏走你身体没有病的。但是你有病了,就是你没有按照他节气走你生病,生病了以后自然就有很多药物,那个药物跟我们形成人的时候一起形成的。所以我们东西都在那边,就是我们研究拿出来也好,不需要再制造出来东西。东西都已经有了,制造出来的话问题就更大。这一段讲的是这些。    第 214页的最后一段,人生有形,永远不离开阴阳。中医讲的本来就是阴阳,天地合气,别为九野,也分为四时。这个我后面会跟诸位介绍到简单基本的一些《易经》的观念。我们九野我们称之为九宫,加一个中宫,旁边有东、南、西、北,东南、西南、西北、东北,这个是九个九野。那后面这段讲的就是虚实呿吟,敢问其方?就是你可不可以帮我说明(补泄)的道理道理是什么。歧伯就讲了,这个诸位用心去体会它,木得金而伐,你去砍树木,是不是拿斧头去砍?所以木太旺的时候,你一定要进去砍它的木头。如果火太大了,你是不是用水去救火?你不会去把木头堆到火里面去,对不对?好,如果土,土太盛了,我们要木来克土,木来克土为什么要树木?如果你光是土没有树木,这个土会流失掉的,所以有树木才能把土掌握住收藏住,所以互相,这个互得其利,土得木而达,能够停在那边,而不会被冲掉。金得火而确,如果火太盛了,会伤到筋,水得土而绝,如果水遇到土就停止了,停止就不会,所以我们治水的话会去强土。所以万物尽然,不可胜竭,这是讲这个补泄你只要知道基本的道理,他怎么变化都在这个里面。所以我们悬布天下针治的方法有五种,黔首共余食,莫知之也。就变化很多,不容易真的去了解。那我们针治的方式,第一个我们有治神,第二个治养身,第三个知毒要为真,四曰治砭石大小,知腑脏血气之诊,这种的五法俱立,各有所先。现在人的针刺法,都是虚者实之,满者泄之,这是大家都知道的。若夫法天则地,随应而动,这是道无鬼神,独来独往。这就是我们下针的时候,我们一定要不单单就是虚者补,实则泄,不单单是那么简单。那我们要治神,这些治养身,养身刚刚诸位讲知道我们前面提了非常多的养生之道,毒药,我们知道毒药如何选取毒药等等。所谓治神的就是你不单单,一般的针灸家能够懂的。黄帝内经真正它少掉很多,到 65章以后,66章以后就缺失掉了,到了 74章这段时间就没有了。这次的《黄帝内经》我把原文把它靠并起来,夹在《黄帝内经》里面。这个原文是从宋朝的版本来的,一般我们都不认为说它是属于《黄帝内经》的东西,所以市面上买到的书,都不把它列入,因为太复杂了,讲的天上 28个天刚星怎样,跟《黄帝内经》脱节,语文前后不相连,所以经过很多的学者,说这个是因为《黄帝内经》的原文丧失掉了,所以他就把这个补进来,补了那么多篇在里面。这次我把这个原来的经文,就是大家认为不对的,我也不认为它是对的,但我还是跟在书里面放进去给你们。这几篇失落的东西,很多就是治神。我教诸位一套,我们把它补进去,你看看好不好,这个有多神,而且治养身。知毒药我们后边会讲本草治神,治神养身怎么做,我有这个方法的。不单单治神养身,还趋吉避凶,车祸都把它避掉,我能告诉诸位的,我们真的大家读了《黄帝内经》以后就知道,我们年代太久了,我们丧失了很多,丧失很多是要靠我们后代,你们将来可以补进去的说不定比我更多,我这次补进去的东西,以后你们一定会比我更多的。    一般来说你说治身,我们教百新如何养神正神他不会生病。男的,你跟他讲的他回家他听了有道理,回家一看到儿子被关了坐牢吸毒,一气又没了。所以说真的很难,但是我们有方法,有方法让他会变回来。黄帝问,刺的精神,道理是什么?歧伯说,刺之真,必先治神,五脏已定,九候已备,后乃存针。这个一般来说,我们在治针灸的时候,一定是让病人平心静气躺下来,不要动,放松,我们在下针,对不对?病人在那边动来动去你怎么下针?当然不会。这个让病人平心静气下来之后,包括医生本身施针的人也要心平气和,神要到,这个是刺的时候我们要注意的事情。    217页,人有虚实,五虚勿近,五实勿远。前面我们有介绍,玉机真脏论,看 170页,我们是不是讲五实有虚,有没有?好,那你看五虚五实,按照玉机真脏,五实五虚是不是都死掉了?都快死了,对不对?远离他,让他死,我们也不可以这样做。前面我们复习一下五虚,比如说这个人的东西吃不下去,下痢,对不对?如果我们给他米汤下去,他是虚止掉了,这种人会救回来了。五实呢?也吃不下东西,大小便也没了,唯一的方法就是汗法。诸位想这样子,我拿一根吸管放到水里面去,手按那个吸管,一拉起来,吸管是不是里面的水的这边。那你只能让水出来,对不对?所以大小便就出来了,这个人就有救了。如果一汗还是没救就走掉了,所以会死,你试看看。你不能说勿近,勿远。    我们在治病的时候,间不容瞚,手动若务,针耀而匀,静意视义。意思就是说我们下针的时候,静如兔子,动如脱兔,要掌握契机,气来的时候我们往下下针。举例给你听,你如果说这段我们来解释,比如病人肩膀痛,肩膀痛我们赶快下针,今天这个病人来了,他左肩疼,疼在大肠经上面。还没有转,不错,尽量帮你下针,这已经是时机的。没关系,太忙,不要下针,先回去,我们隔两天再来。隔两天,别的筋开始痛了。所以你不可能说发现到病人刚好就是这样,有人已经是两条筋痛了,有人三条筋痛。就是你只要看到病人开始痛,你知道针灸可以治,就帮他做。我们只能这样子做而已,否则这个怎么讲,对不对?扎针的时候,手法要准,穴道要准,要掌握时机。能够掌握到虚实补泄,就这个意思,简单的讲就是这样子。   

第二节 导引术

   那何如而虚?怎么叫做虚呢?怎么做实呢?218页,这几个字讲的就是导引术,我们针灸认为说善针者善道阴者,导阴就是由阴引到阳,由阳引到阴。导引术怎么实施呢?就是在这里,这一段《黄帝内经》讲,歧伯说:“刺虚者须其实,刺实者须其虚。”你如果病人是虚症,你要刺他的时候,一定要让他到实症为止,精气回来为止。如果是实症的时候,你要如何想办法下针,让他那个精气虚掉。等到精气到的时候,慎守勿失,深浅由你自己决定,在你的想法。远近若一,我们针灸扎针的时候导引术是什么?近取穴一针,远取穴一针。那近一针,远一针,扎针的时候我们两手一起握。我现在举例,这是导引,大家都有针灸的基础了,所以我说你们如果没有学过针灸,我建议你们不要买《黄帝内经》,也不要看,没有用。但是学过针灸就可以告诉你们,比如说现在有一个人肩膀痛,这个人沿着大肠经下来,一看大肠经,问他三天,好,你二间穴一下,好了,好。    我们近代那个气散掉他就好了。好,扎完针的时候,还有一点点就在这一点痛,这一点上面痛。如何散它呢?这里,你拿起针来,这个针堵在这个地方,刚好关节,这个是少阳,你只要记得开合,对不对?开合。一定是开合,关合都是少阳。我们知道病在这边的时候他开合有问题,气埂在这个地方,对不对?我们下一针在这个上边,然后二肩穴道还是有一针在上面。这个时候你一手拈针在肩髃穴,痛点,一手在二间穴上做泄,这就是远近若一。好,那手如握虎,神无营于众物。外面叫你,谁都听不到。你太太叫你一声,死鬼,怎么不理我,你听不到,什么都听不到,还在拈针,导引术。所以导引术,真的导引术你要做很好的时候很简单,不是病人,是你,你的心神一到导引就出来了。自然而然你会感觉到你心神一专一的时候一触,好像阴阳碰上去,以后诸位扎针就会有这种感觉,好像阴阳接触,倘若我们充电一样,那一碰到的时候你在做拈转的时候,你就知道了气在动了,那你一定心神要专一。当你心神一定一专一的时候,病人就感觉到你的气升上去了。所以我们如果扎针的时候,手戴着皮套,手术用的胶皮手套,我们所谓气在治病,皮肤就是气,因为皮肤是肺在管,对不对?你那个钢针,经针是气,心是肺,所以你手抓到它在通电它就在通气。这个时候你在二间上面做泄的手法,拈转法比较好,因为二经那个很痛。当然这个如果是你的敌人,狠狠的插他一针。但是你的亲人或者是你太太,你最好拈转,拈转,好,这边在做泄,这边在平补平泄。平补平泄意思就是,好,我告诉你这个点,这个点在这边。你一定心做的时候,别人就会感受到,感受到。因为一左一右,这个是天应的地方,那个是对称的地方,这是导引术。你这样做的时候,病人会告诉你他的感觉,气在走气在走这样子,一直在走。这边通了,好了,你就拿下来。所以做导引术是两针齐动的,一起动。

第二十六篇 八正神明论

  

第一节 针灸法则、脏虚、月满、乱经

   下一章,《八正神明论》。不像前面,这章比较稍微多一点。黄帝问,这个用针,这个用针术,用针灸,一定有它的法则在。当然有法则了,不能乱刺,对不对?结果说法天则地,合以天光,配合天地阴阳,配合日月星辰。那黄帝说你统统说给我听听看。好,那这一段诸位自己回去看,我这里我告诉你原则。当天地之间,诸位的观念是这样子,气实的时候,气血很足的时候,这个不是治病的时机。比如说现在的我们要扎针,肺气很实,病气很实的时候,你强的时候,正气一定虚的。那你知道肺气很强时你在泄它,结果实你泄不掉,你会把正气泄掉。所以说我们会找时机,原因在这里面。因为你如果说等气衰掉了,气衰下去的时候,正气回来的时候,这个时候你就去泄,这就是我们讲治病的时机。       而调气血,所以原则就出来的。天寒地冻的时候,我们不要下针,因为太冷,这个是这个天温没有问题,随时下针,天气温的时候下针最好。月生无泄,月满无补。月刚初升的时候,他是气刚开始走,这个时候你千万不要去泄它,可以补它。满月的时候,因为气是实的时候,这个时候你禁用补法,不要用补的方法,所以说这个得时而调。所以我们真的在治病的时候,白天天气热的时候,温热的时候我们下针,天气冷并不适合下针。晚上的话,也要看月亮走向。那这个是很讲究,真的是很讲究了。如果不是适合下针的时机,处方也可以,开药也可以。这里提到几个名词,是谓藏虚跟重实,还有乱经。什么叫做藏虚呢?你在太阳月亮刚升的时候,气刚开始动的时候,结果呢,你去泄它,这不可以泄,气没有饱的时候不可以泄,叫做藏虚。所以说如果人身体,这个我们把它延伸到怎么样?当你知道这个藏气虚的时候,你一开始有查到他有虚症的时候,你不要用泄法,或者让他加倍的虚。那月满,当血气很阳的时候,你一直在那边补它,那会造成瘀血,那个病情实症会更盛。举例,比如说便秘,对不对?便秘,便秘的时候他已经很秘了,你在那边补它,更秘了,排不出来,重实。那月郭空的时候,这是乱经。所以说这个人我们在时间不对的时候,下针都不好,就会经气比较乱。原则上就是这样子,针刺的原则是遇到虚症不泄,遇到实症不补。好,虚实,虚就是没有力,实就是有阳亢的现象,或者是大便不出,小便不出,或者长东西的,都是实。实症产生的痛都是俱暗,痛的很痛,实症。隐隐作痛,都是虚症。所以病人告诉你痛,老师,我有酸,酸比较多,痛比较少,那是虚多实少,先补后泄,更细的这样区分。主要讲的就是不要乱补,不要乱泄,要确定以后再做,补错了就是这个结果。所以阴阳相错,你如果搞错了,该补的时候不补,该泄的时候不泄,就会乱经,病气会变动,会作乱,在里面更深,停滞不前。   

第二节 九宫释九风

   我们继续下去,大家看 221页。这一段,221页最后一段讲的是什么?就是我们天地之间本身,我现在慢慢给诸位这个图的观念,到时候我们会有两个图,这是九宫图,中宫,天地有夏天,东风,南风,东南风,西风,西南风,西风,西北风,北风,东北风,这种天地之风,按照四季春夏秋冬来的风都是正风,就是正常的,都不会有问题。突然是那个春夏交接的时候,来吹个西北风和东北风不正的风,这个时候人会受病。当你节气那个风向不对的时候,风向改变的时候,就唳风暴风这种,会产生人身上生病。这个时候我们当医生的就要注意,这种不按照正常来的时候吹的风,一入身体的话,直接就入脏。所以医生一开始我们就知道病会很深,如果说平常你夏天那个天气很热,中暑,刮台风不一样,病就会比较深。这个时候我们赶快去把他病清出去,这是治病开始的时候,我们可以上宫很好的医生,这个叫天地的节气的忌讳,要注意。    黄帝又说了,看到星辰日月的改变,我懂了,看这个往古,我们如何效仿古人的针灸呢?歧伯说,你要效仿古人呢,一定要先知针经。我们要先懂针灸,中医一定要先懂针灸。那我们这个,我们要知道有四个东西,第一个,第三行下方那边,太阳白天日的寒温还有月的虚,四时,就春夏秋冬四季的浮沉,互相参合而调制这四个。这个时候我们能够查到病的初为刚开始变动的地方。到结果若神仿佛,就是一点点改变的时候我们就查到。   

这个怎么讲呢?诸位要用个简单的观念去想。寒的时候,你得到是寒症;热的时候,是得到热症,这是常态,对不对?一开始你就看到了。那这个寒热,如果说反过来,就病会比较重。比如你现在热症,热天,天很热,居然得了寒症,或者是天很冷,居然得了热症,这都是不合时节的,跟天日的气不一样,这个时候病都会比较重。这个讲的比如说还有月的虚盛,月的盈亏。当然讲的,《黄帝内经》一直在强调人受天地之间所影响,你真的在治病的时候需不需要去知道这个?倒不需要,不要去想它外面。比如说现在有一个人来找你看病,现在是夏天,你总知道今天是夏天,热的要死,对不对?你一进办公室,冷气打开,坐下来,病人来了,夏天,对不对?你一摸他这个脉怎么是冬天的脉?病态,对不对?冬天的脉。一摸摸到是秋天的脉,我们就知道他生病,简单讲就是这样子。不会去真的知道忌讳这些东西。冬天的时候,这个病,一摸就是冬天的脉,这是常脉,正常。你一摸怎么夏天的脉,那么红,就是病态。简单讲,就是这样子,所以你要去注意外面的节气。我们能够摸脉看诊,注意到春夏秋冬就已经很够了,真的很够,就已经是四时节气了,就足够了。你不要跑出去白天看太阳,晚上看月亮,月亮看的时候太太看月圆,没有那么,真的做的时候不需要那么细腻。但是基本上我刚刚讲的你要知道,你们以后有机会跟我临床的时候,你在我后面看我一摸,现在是夏天,对不对?你看那么热,你看他的脉,这是冬天的脉,你看他的病症就可以知道了,这是我们要四季去注意的。   

第三节 虚邪与正邪、下工案例

  

224页,虚邪和正邪。这个八正之虚邪就是外来的邪气,本身发的病,从里面发出来的病,这个虚邪是外来的,本身如果你用力出汗,工作劳力出汗以后,中风。因为你是在用力做劳力工作,也是非常的轻微。那上工救其萌牙,一开始发病的时候,下工救其已成。可是诸位要有个概念,这个是《黄帝内经》的原则,病人不懂,病人觉得说,我没有什么钱,一直到他有点病不要花钱,但受不了他才来看。那你说你就骂这个病人,你害我做下工,这也不行,对不对?也不行,是不是?他不懂,那你就要告诉他。你有小毛病马上来,很便宜。像我还立一个规矩,你感冒来?平常看个诊还没有收你一笔钱,可是感冒十块。为什么?鼓励他,一感冒就来找我。有的没有钱,还没有钱,他知道我那个原则,带着小孩子来,我一样帮忙。所以我们当医生一定要有这种父母心,曾经有一个念博士的,中国大陆来的,礼拜六小孩子来了,感冒,小孩子发烧。他说倪大夫,我没有钱,我在念书在打工没有钱,发烧怎么办?你说我治不治?对不对?当然治,处方大青龙下去好了,对不对?治病不是说一定要收钱,这是病之初,你们要有这种好心。现在这位他拿了博士,现在工作很好。他到处跟人说永远记得救他的工作。可是我从来没有想到说你要怎么帮忙我,你开口我就相信你。你不能怪病人害你成下工,这不公平。所以说,你即使病入里,你说不要治了,你害我做下工,不治,也不行,也不行,对不对?这只一个定义而已,你们不要那么死板,我就要相信书,我要做上工,病发不治,不好。   

225页,当然这句话我们可以怎么解释呢?西医就是下工,等到发病再去治,太慢了。刚开始有症状的时候,西医不认为你有病,因为查你很好。那我们过去有发生这种案例,心脏痛,一个 39岁,一个 41岁。这两个博士,高科技的物理博士,在太空中间研发太空物理,他们有三个,第三个人来找我,吓死了来找我,因为这两个都死掉了,不到一个月都死掉了。这个 39岁有一天早上觉得心脏很闷痛,就跑到医院里面去跟医生说,我相信我有心脏病。医生看看他,真是神经病。你既然说了,我就帮你检查,反正赚钱。结果查了了半天,你心脏很好,回家。他就开车回家了,到当天晚上,痛加强,而且痛是持续的痛。这时候再开车回到急诊室,他说我真的有心脏痛。因为美国你打个电话叫救护车 1500块,就怕你乱叫。你没事叫救护车,台湾没有,对不对?你这边美国打交 1500块,他自己开车去。一直看他脸色都变了,赶快把他放在那个机器上面台子转在那边测,的确发心脏病了,那个病人躺在上面。我早就告诉你了,我心脏痛,死掉,当场在医生面前断气。这个死掉了,不到一个月,这三个是非常好的朋友,这个也是一样发生同样的事情,也死掉了。这个吓的跑来找我,再也不敢去医院了。他们下工下到什么程度?连发病的时候还看不到,一定要等到真正快要生死抉择的时候才看到,那已经死掉了。所以中医急诊,即使发病的时候,我们先帮你痛去掉,你自己去照,都没有关系。需不需要照那个?不需要,那个机器没有用。   

225页,黄帝问,我听这个补泄的方法,但是都不了解它真正补泄的经意是什么。歧伯就说了,写必用方,方者,以气方盛也。就当那个时机气很盛的时候,我们来泄,以月亮来说是正在满月的时候,以日来说的时候正温的时候,以身来说的时候当病人身体静下来不动气定神闲的时候,这个时间我们用吸方吸而内针。病人开始吸气下针,因为你在吸气的时候,气充大,你针下去。等到吸气的时候,同样在对方吸气的时候,再去拈针,所谓转针就是在做泄的手法。等的他在吐气的时候,针再出来。所谓泄,我们要泄他的气。所以说他在吸气的时候,你针下去就在泄气,因为他吸气膨胀,扎个洞往外走,我们就希望他泄气,所以吸的时候进针,吸的时候拈针。吐气的时候,气是往外散,这个时候你把针顺着吐气拔出来,让气出来更多。这就是我们一个真实的手法,能够泄到最强的程度了。你不要挖个洞,老师,很好,打个洞,不好。那我们有些加强的,苍龙摆尾,对不对?你把针孔摇大,慢慢慢慢出来,摇方出来都可以,摇大针孔,这种都是强泄的手法。所以你看《黄帝内经》是不是要懂针灸?你们如果前面没有学过针灸,真的不知道我在讲什么。所以泄须用方一定要等到时机,其气而行之。那你要知道什么时候是泄,所以最简单的病症,我们知道实症我们才要去泄,所有的痛,巨痛,强烈的痛统统是实症补呢,必用员,员者行,就是行气,行者要移动,那刺他必中其。这个时候本来我们的是止血,你不要我们要补他的时候,你专门扎他血管,不是这个意思。就是针血脉旁边,下深,血在比较深的地方,针要下的比较深。吸气的时候进针。故员与方,非针也。故养神者,必知形之肥瘦。我们平常,    我们扎针的时候是这样子。过去我们没有针管,都一根针拿在手上面,我们做补的时候,很好玩,皮肤拉起来,这皮拉起来,然后先进皮,针进去。拉起来的话,那个气被你捏到,针进皮,病人吐气的时候,再推针进去。皮一定下拉起来再扎,当然有的地方不好拉,但是我们还是去拉皮扎进去,那个比较痛。现在因为没有针管,一拍进去,你针管拉起来针管在拍就不好拍了,我们针管就不用这种手法了。但是补和泄的时候,正好是相反,泄,吸气的时候进针,吐气的时候出针。补呢,吐气的时候,因为气正在往外散,吐气的时候你扎针进去,是不是气不会跑出来?反正是要吐气,然后吸气的时候来做插。等做完补的手法以后,我们吸气的时候把针泄,吸气的时候往身体里面走,这时候你把针拔出来,捫针,按住它。泄的时候,就让他针拔出来以后等个几秒钟再去按针孔。   

第四节 补泻手法、三部九候

      人的形神,将来我会用的非常多,形神。这个形和神是完全不一样的东西,看病,你如果说根本不问病人什么,也不看病人脸色已经黑了。你还在那边,我不要看你,摸你的脉,只有形没有神。我们神一定要色脉同诊,看,治要看一下,对不对?有的医生是我摸脉就好了,这个都不对,只有形没有神,这里讲的就这个意思,一定要看病人。何为神呢?歧伯曰。这个神乎神恩,耳不闻,目明,心开而志新,慧然独悟。就是当你用神在看病分神了,等一下,你就神失掉了。所以你一定要先跟太太讲清楚,如果太太在诊所,最好是不要再诊所里。你相信我,太太最好不要在诊所里。一定要专神,这是用神。    我们后面还会讲形和神,我会把它分析的很透彻,让你们学到形神,一定能够掌握它的重心,你不会我也会把你教会。老师,这个很难吗?看也看不到,摸也摸不到,本来就是哲学。哲学是行而上的东西,行而上的东西不是说仪器可以看到的,所以你要去让大家能够体悟的时候比较难一点。我找了很多好方法,让诸位了解。    三部九候为之源,九针之论,不必存也。如果说你能够掌握到治病的神,就你能很专注的听病人讲话,问诊,知道抓重点。你不会说,你看有的医生,摸脉看,看病人,病人告诉你这情形,你总不会说你兄弟有几个,你的问题是鸡同鸭讲,病人来找你看病,你问我兄弟几个,你就可以知道医生有没有神。我们在看病的好医生摸脉问他病人给你陈述的时候,你两三句话病就结束了,用神,很简单。医生问病人问的问题越少,这个医生越高明。问的问题词不达意,这个风马牛不相干,这都是不好的医生。这里讲的就是这个。     

第二十七篇 离合真邪论

  

第一节 肝病案例、泻/补手法

  第228页,《离合真邪论篇》,《黄帝内经》第二十七篇,这篇也是很好的一篇。这个第一段讲,我们谈的是邪气从外身体进入,人外面进入身体里面的状况。所以第二行他说经言气之盛衰,左右倾移,以上调下,以左调右,有余不足,补泻于荥输。邪气在经上面,我们如何。并生会产生那些征兆?如何治疗呢?一般来说,病在经络十二经脉上面,大部分都是表症,外面进来的,也就是说你扭伤伤到经络,伤寒感冒发烧伤到经络都是外络的。经有病的时候,歧伯回答这一段就是专门讲天地中间的邪进入身体的时候,我们讲邪就是病。以前很多人西医在研究中医的时候,说你看这个中医用个邪症,很讨厌,说这个邪让我不相信的地方。你错了,你真正读的时候,还只有用这个字比较好。为什么?因为你把病立名以后,去看各种病毒以后,你反而不好,你看太细了。有没有必要看那么细呢?没有必要,反而更坏事,因为它存在在那边。我们一个邪就代表生病,不舒服,不舒服知道你舒服,里边即使有一些病毒在里面也不会有关系,它不会作孽的。还讲我们治病,我们比如说一个人 50岁了,得了肝癌,我们把他治好的。可是他怎么做扫描,说肝还有一个小肿瘤,这个可能是癌症,他就紧张了,开始动。有没有想过这个小肿块可能 50年、100年他都不会困扰你?无害的,你为什么要去把它找出来?所以西医把它挤出个病来,他不相信,他设定世界上没有健康的人,硬要挤个病出来。所以他的观念是这样子,人都没有健康的,你如果没有吃药,觉得很奇怪。等到查出来说非要的时候,一定有问题,一定要治的时候,给你吃的什么?要你吃阿司匹林,没有药,想尽办法把你搞死掉。所以说如果你喜欢被屠宰,到医院去被屠宰。

  这一段看 229页,这个天地之间有宿度,地上有山川河流,人有经脉。经脉经就大河,比如长江黄河这种是大经,小的河川。天地温和,则经水安静;天寒地冻,则经水凝泣。所以冷的时候,经里面的气会凝固住,对不对?我们就讲寒就是造成瘀血。人家担心瘀血块流回心脏,造成这个心脏病,瘀血块进入脑袋,会造成脑血管栓塞。就没有想到这个血块就是天寒地冻经脉太冷,你就吃一些让血液变细的药。那你想让血液变细的药,你有没有想到它的后遗症呢?血液不能太稀,血管就会破裂,对不对?结果的确是没有堵塞,可是你血管破裂掉,血溢出来,脑溢血,这个不好。这就是讲的很清楚。      位,这个就关系到我们整段,关系到我们处方,因为我们处方里面有很多热的药。如果暑呢,则气淖泽,热气往上升,暑,太热。虚邪,这个时候因为寒,因为太暑太热,造成病邪会跑到身体里面来,就好像外面山川河流有风一样,经的动脉,也是一样,就受到这些,当我们有过寒或过热的时候,这些机会都是天外的邪进入我们身体里面,侵犯我们人体身体的时候会产生的。我们寸口的脉,我们有时候可以从正口脉看出来,时大时小。当脉太大,代表邪来了,病来了,我们人体去抗它。脉小就是平,身体好,就恢复健康。如果一个人脉大,你给他治,吃完药以后脉就平缓下来,那速度变得很快。那你再用经方的时候,瞬间就变掉了。有的时候三个小时,有的时候隔夜就变了。你如果用温病派的方子不会变,不会变。有的时候方子吃下去的确很好,表面上很好,实际上病根没有去掉。       个是泄的手法。 还讲补泄,230页,不足者补之。病人,我们有经脉不足的现象,麻木,病人酸,隐隐作痛,病很久了,这个痛很久了,久病为虚,都是我们要用补的手法,虚实辩症,就是这样来的,补之。歧伯是先扪而循之,切而散之,推而按之,弹而怒之。就是先去揉揉那个要下针的地方,遇到血管把它切开来,把它用指头推开来。抓而下之,就是抓把皮肤,把皮捏起来,针扎进去。我刚刚跟诸位讲,现在我们不用了。呼尽,等到病人吐光气的时候,针下进去,静以久留,以气至为故。我们为什么要久留?就是要等他的气,气到的时候,皮肤科医看到,变得粉红色,真的一块粉红色。气来的越大,粉红色块越大,气来的越小,粉红色块越小。健康,人比较强壮的人,气都很大。针扎进去,针了半天没有什么气,只有真孔周围一点点气,那身体很虚了。扎进去是这样子,20分钟起针还是那样子,那气都虚掉了,极虚。所以一般你帮病人扎针的时候,那个背上或手脚旁边那个针孔旁边一群粉红色就是气至,气至可以看到了。扎进去是青色的,那是扎到血管跑到里面瘀血,那不是气至,那是血至。我们要气至,不可以血至,是你扎错了。气至的时候,像贵人到你家来好好招待他。所谓不知日暮,你不要管,太阳不要管他时间,其气以至。等到气到了以后,气平了,这个时候呢,等病人吸气的时候,把针拔出来,让气不漏出来。这个时候推阖恩其门,令神气存,大气留止,这是补的手法。所以补和泄在这里,很简单,呼气的时候,吐气的时候进针,吸气的时候进针,这就是补,反过来就是泄。   

第二节 候气(头痛案例)

   我们黄帝问,候气,在那边等那个气,什么意思?歧伯就开始下定义了,血本身离开络的时候,跑到经脉里面去的时候,当携带血脉里面的时候,因为直来直去,它不常常待在这边,有时候还会回到肉里面,有时候回到筋里面去。我们在扎针的时候,针灸的时候,是在方起来的时候下针。我举个例子给你们听,不要说针灸,药都是一样。这病人说肩膀痛,我说你现在痛不痛?不痛,不扎。我让你早点看病你不扎针,现在气没到,病气没到。你下次痛的时候来找我,你不用管时间,直接走进来就好,头痛也是一样。以前刚开始不了解,不了解这个意思,反正头痛,现在不痛我们也是扎了,看他在胆经上面我们就下针了,效果并不是很好。结果我们后来反一个方法,等到痛的时候来找我,我们就碰到这种案例,这个太太头痛 25年,痛了吃止痛药,止不住还头去撞墙。一天吃 25颗止痛药,这个止痛药不是 25颗,而是吃这个药会伤到肝。吃另外一个药固肝,免得伤到肝。吃到固肝的药,这个药会伤到肾。那吃这个药去补救肾,免得伤到。那吃这个补救肾的药会伤到脾脏,又要吃另外一个药,所以全身好像大补丁一样,真的只吃一颗,可是后遗症很多。吃了 20几年,那你怎么办?头痛,20几年。早上来的时候,我说你现在痛不痛?不痛,滚蛋。你还把赶出去,对啊,你现在不痛,对不对?来的时候吃的止痛药,好,你记得痛的时候来找我。好,这病人就回去了。当天下午就冲进来了,我说好,你躺到床上,就是实之治也,等到了,对不对?这个发病的时候就代表需要治疗的时候,针一下去,痛就跑掉了。我说你现在明天不要来了,等到痛的时候再来。结果三天以后痛又来了,又再来。他说我这个痛来了,但是只有20%。20几年的头痛,去掉80%,只有20%。我再帮他针一次,从此头痛就好了,没有来过了,就是待病气到的时候下针。内科病也是一样,看这个人胃溃疡,胃病,对不对?很简单,开个处方,一定对症的,他吃了不会好,对不对?吃了一个礼拜还不好,不对,火大了。我们知道方子,怎么还是方子,对不对?没有错,拿一包粉放到口袋里面,胃痛的时候吃,你不痛代表身体不需要了,他就这样一剂就好了。真的很奇怪,我们少赚很多钱,但是医有德,不是为了赚钱,那怎么办呢?一次就好。他平常三餐按照时间吃,他偏偏这个时间不痛,对不对?结果那个人吃的时候,刚好晚上的时候睡觉还痛,一剂下去,从此就不痛了。你看,所以方子绝对是对,我们还要对准时机,时机要对。所以以后大家钱没办法赚的很多,没办法,病好的太快了。但是你也很多,为什么?因为更新速度很快。你比如老是看一个病人,看了两年还是他来看,也不好,要有新病人进来,这就是我们要等病到的时候。   

第三节 治症时机、补泻攻邪

   232,中间很的,书上有翻译的,我们就不介绍了,看书就可以了。232页第一行,若先若后者,气血已尽,其病不可下。就是你如果过早或者是太晚你去帮他治的时候,时机跑掉了。所以第二行中间那边,知机道者不可挂已发,不知机者扣之不发,好像拉了弓弦不发。那我们知道时机的,在瞬间发生的时候去治。比如说我刚刚讲胃病这个病人,我们知道他要这个方子,我不可能拿个方子等他发病,他如果 8小时不发你就跟他 8小时,你老婆保证跟你离婚,为什么要跟那个病人在一起,对不对?药带在身边,告诉他做就好了。有病人只要一痛,想医师讲这个话。所以方法很多,不要太死,看病的时候不可以太死板板的。针灸也是一样,用药也是一样。   

233页,那补泄的目的是干什么?还是想补泄,结果是攻邪,我们要去邪。这个去邪就是我们要做补泄,补泄就是实则泄其子,虚则补其母。那如果说血症,就是瘀血堵道,记得瘀血堵道把血要放掉,这个瘀血不单单是指在膏肓,腿上在身上受伤,脚踝受伤扭伤有瘀血,统统给他用火罐抽掉。血要先去,瘀血要去。你如果说瘀血在四肢上面,脚踝有瘀血,你拿个火罐把那个血拔掉,绝对比你吃药来的快,那你为什么不去拔呢?开药吃苦得要死。但是瘀血如果在内脏,你不可能去拔,开处方吃对不对?看血在哪个地方。那以后我们讲血症会看到哪些我们可以知道身体里面有瘀血,哪些症状我们可以看到。   

第四节 常人之辨别

   这个黄帝在后面问:如果病邪,人的元气在经脉里面,那你们脉性没有发生变化,这怎么看?这里我们再提出来一个,什么叫做常人,你一定要知道正常。男子,左右手,男人左边的脉大于右手的脉,反了,抱歉。左边是血,右边是气。男子右大于左,女子左大于右,抱歉,这是常态。如果你真气相搏的时候,居于经脉里面,脉息不发生变化,从这里我们就可以查到,实际上可以查到。歧伯说,如果说我们查不到,他这个手上的脉查不到的时候,你查三部九候的脉,三部九候,耳前,这是阳明,三部九候的脉,头面的上跟手脚上的脉速度要一样。那速度有不一样的时候,有忽大忽小就知道这条经络出问题了,所以你有时候手上脉诊不到的。所以说不知三部者,阴阳不别天地不分。所以我们要知道,三部九候。    如果是你把虚实反了,用实为虚,以邪为真,用针无义,反为气贼。就是说你把他实症当成虚症在治,虚症当成实症在治。有的时候这个实实际上是真气,你把它当成病气,你把它治错了,就会乱,这成为大祸,医生没有弄清楚,所以这里讲的是三部九候的重要。    我们临阵上的时候,不见得每个人都会三部九候的,你看我才立下健康的法则,后面会慢慢出来健康的法则,也是从《黄帝内经》来的。我们没有那个时间说每一个都来摸三部九候,忙死了,对不对?有人隔了州,在外地怎么处理,对不对?你去摸他的阴脉摸不到,三部九候只是个原则而已,我有非常多的方法可以知道病之初,病发生的时候,马上就可以查到。所以做个好医生要查为知末,就是轻微的变化我们就开始动手了,就开始动手。我现在在临床上的时候,我都是出阵,很简单的时候,收很便宜的钱,就是让他来看病。如果说将来全世界的医学大家开的都是很简单的,第一个比如说很简单开了好了,全世界没有病人,那是最好,天道,我们人就符合天地之道,那是最简单的,最便宜的。

第二十八篇 通评虚实论

  

第一节 足寒论虚

  

《通评虚实论》,第二十八篇。这一篇就是专门讨论虚实,虚是怎么样。虚实怎么解释呢?邪气很盛的时候,病势来的很凶我们称为实,精气夺,我们称为虚。而不是病我们叫虚,而是人的精气受了伤害,这个称为虚,这个是真正的虚实的定义。简单说,比如说一个人大便便秘,一天没有便秘,这个没有什么精气神还是什么。七天都不来,大便堵在里面,还不断地吃,堵在里面,这个时候邪气很实,正气会伤到。正气伤到,我们就说精气被夺了,这个是虚,病人是由实邪造成的,这是虚实的定义。虚实的状况,如果我们有气虚,就是肺虚的时候是气逆,足寒,脚是冷的。非其时则生,当其时则生,余脏皆如此。虚实通命论里面讲,肺虚足寒,所以常人脚是热的,脚背,我们脚前面这个指甲,我画的很难看。脚面上面,因为阳筋,有膀胱筋、胆经、胃经,足三阳在正面上面,三阴在内侧的皮筋还有肝筋,还有脚底的肾经,三阴的位置。阴和阳正常人阳是潜在阴里面,阳是潜于阴。所以脚面上面,常人,正常人是冷的,平人。阴,肾经在底下,阴经,阳在阴里面,所以脚部足底是热的。所以正常人的脚,上面是冷的,脚底是热的,这是常人。为什么?就是肺气,因为这个肺气在这边,心脏在中间。肺气是主宿降,所以天阳的气一直降降,降到脚上面去,而天是寒。所以人呢,应该是表寒里热,你这个外面是冰的,里面是热的,这就是常人肺气主宿降。当肺气虚掉的时候,热气没有办法下达,脚就冷掉了。我们为什么要去看脚呢?很简单,这个是阴阳交汇的集处,集处也就是说身体的最末梢的地方。你身体里边有病,身体里面一有病的时候,最敏感的地方是什么?末梢先开始,这是病,所以我们可以知道,病之初始。所以小朋友一感冒脚就冷掉了,一生病脚就冷了,你一有病脚就冷掉了。好,这个还是初症,你只要不再冷,冷的冰冰,冰到骨头里面冰就越来越重。到后来心脏病的病人会怎么样?感觉到那个冷从骨头里面冷出来,都是从骨头里面冷出来,都是在末梢的地方开始。这个冷不断往上走,走到身上就死掉了。足寒就是从这里来的,论虚。   

第二节 天干地支算生死

   那非其时则生,当其时则死,就是我们前面有介绍过的。春、夏、长夏、秋、冬,当肝有问题的时候,遇到(相生其所生),则是痊愈的时机。来治的时候,这是病,我们先讲本身,本身的时节春天的时候是病起,病发起来的时候。相生由水生木的时候是持平的时候,就是肝病的人在冬天应该是稳定状态的。到了夏天的时候,相克的时节,经克的时候,相克的时节就是病加重的时候。所以我们治肝病的人,到了夏天应该是病人痊愈的时机。在冬天应该持平,我们为什么知道这个原则?其他以此类推,很简单,你如果今天到手上一个肝病,我不管你是中医还是西医,只要对病人有利的都可以做,我都赞成。好,那你先看病,给西医去治,现在是冬天,应该是持平的。结果治了一年,脸原来是青色变成黑色,买单了。也就是说这个病人不动,放在那边反而不会死。从这里就可以判断,现在知道我的意思了吧。但到克的时节,秋的时候,金克木,就是死的时节,这是一天四季。那日子可不可以分?当然可以。月、日、时,日子我们有干,有支,天干是讲,有的人看到天干就头昏了。你们不要想,就把它当成一个符号而已。老师,奇怪,这少了两个。天干是 10个,地支是 12个。好,重新循环开始就是甲乙,有没有?所以一直在循环。从第一天开始,第一天开始甲子,60天以后,这个60天,因为上面是10,下面是12,10和 12的最小公倍数是什么?60。所以你延伸一下到第 60的时候又出现什么?甲子。好,这个知道以后,我们要知道一个 12个地支的图,我放在这里,我们在计算地支的时候,我们把这 10个时间统统拿出来,这个称为土,这两个就是什么?水,这两个就是木,这两个就是火,这两个就是什么?金。所以地支辰戌丑未是土,其他木火金水。天干呢?比较好算,甲乙,就是木,丙丁就是火,戊己就是土,庚辛就是金,壬葵就是水。为什么要知道这个?很简单了,当你甲,这个是木,甲碰到甲日乙日,干,天干,地支是寅卯的时候,就是纯木的日子。甲寅以寅,甲卯以卯,这个甲会跟 12个每个会碰到一次,循环。甲乙再碰到寅卯,地支是寅卯的时候,那个是纯木的日子。你如果有肝病,在起木,那个是木的日子的时候病会起来,你会看到病是会比较深,开始动手治疗的时候,到那个地支是四五,是火,那你日子再碰到丙丁是火日,纯火日的时候,你这两个结合在一起,就是火日,在火日的时候会痊愈,这就是诊断日子。如果到了火日,找到了,这个是丙丁,地支刚好是四五的时候,火日的那一天里面,看火时就是肝经,肝脏恢复正常的时候,这样推它,生。反过来推死也是一样,你肝病的时候,经是死,如果说你的经日,拿黄历一看,黄历天干是庚辛,庚或辛日,地支刚好又碰到生和酉,这是纯金日,再碰到金的时间,那就是死的时候,这就是非其时则生,当其时则死。    237页,何谓重实,两个加在一起。歧伯说,大热病气热脉满,这是重实。就是我们所谓本来经脉上就已经有热病了,再加上表症进来是热,两个相加在一起,重实,实就很重。如果经络都实呢,经脉都充满实症,症状是什么呢?治法又如何呢?经络皆实的时候,歧伯就下定义了。诸位记得,人的表就是阳,身体里面就是阴,所以经络,十二经络如果是纯实症出现的时候,是寸脉急而尺缓也,诸位有没有忘掉我讲的寸脉?人的手呢,手腕,左手放上来,大拇指,在中间高骨关,关上为寸,关下为尺。这个是阳,这是阴。那你如果在经脉上面,经脉都是阳,在表,所以寸脉急,尺脉缓,这是推理推出来的。中医你掌握一个原则,阴阳的原则,你可以推理,经外是表。比如说走他这个足阳明胃经,为什么讲足阳明胃经?表,胃,就是里,讲完了。我们治疗的时候都很好,很好治。如果是滑则从,就是脉症相合,滑的意思,诸位记得,手太阴肺经,它的经络是样走?所以你摸上他的脉的时候,你可以感到啊气血是往手掌的方向流。就好像你摸到水,你水往哪边流你应该知道,那就是滑脉。如果水是逆着流是凶,这是滑脉,这从涩则逆,这个水会逆流。虚实者,皆从其物类始,故五藏骨肉滑利,可以长久,就可以从其他来推推它都一样。反正滑利的统统是正常,你摸到皮肤滑滑的都是正常,你摸那个病重人,摸上去都是涩的,真的涩涩的,你以后看多了,你们有些在医院工作,就摸,待的越久越没有气,那个皮肤都涩掉了。络气不足,刚刚是经络皆有表症。络气不足,经气有余呢?如果我们有这个此脉,脉口热而尺寒,这个比较难意会。有的人解释,说此带的皮肤比较冷,这很难。短短距离你去分,不要。脉分寒热,热脉比较大,寒脉比较小,用脉来分寒热,并不是皮肤上。所以脉口热而尺寒,脉口的脉比较大,这个病就是络气不足,经气有余。所以我们现在知道了,如果以经络跟内脏来说的话,经络是阳,内脏是阴,所以寸是阳,尺是阴。如果是以经和络再区分的时候,寸脉是经,尺脉部分就是络,所以这是经的位置,这是络的位置。所以我们知道,这个经气有余,脉络不足,就会变得比较小,寸脉会比较大一点。   

第三节 经虚络满、阴实脉

  

如果是经虚络满,反过来,反过来,就是脉口比较涩,比较小,尺脉比较大。那经虚络满,比较危险。   

因为大经为主,经俱足的时候,络不足,这个很好治。当你经气不足的时候,络强的时候是怎么样?人身上有阳气,寸脉的阳气。阳气,人要危险要出事的时候,阳一定会外出,阳外出的时候,从藏开始走到精再走到洛。那你经虚掉了,络满的时候,代表已经走到末端了。所以当你摸到阳涩小,阴脉很大的时候,我们知道阳要绝了,往外出了,这跟我们前面的脉诊是相合的。所以即使你不知道,你忘掉经络,你用阴阳也可以分出来。所以我侧面看,再跟诸位讲,我们看侧面的时候,看脉的时候,如果这是你的手臂,这样子,手臂,这是手腕。如果我们看侧面的,这是髋的位置,寸,尺的位置,这看肌肉的时候,我们的脉应该是这样子,斜下来的,这是阳,这是阴。这是正常,反过来阳下去阴上来的时候,阳要绝了。这个时候如果说我们遇到络满经虚,比较危险了。那这个时候我们应该怎么做?歧伯说灸阴刺阳,我们为什么要去灸阴?就是要固他的阴,有强固的作用,用针刺阳,让他守阳,让他阳不要再往外走。如果是经满络虚,这个刺阴灸阳,就是能够倒阳,把阳倒到阴里面去。我们要针灸里面,把阳倒到阴里面去,就是在阴经上面下针,阳经上面灸法,这阳入阴的手法。    何为重虚?虚上加虚。就是寸脉和尺脉,阴阳两个脉都虚,就是重虚,加重的虚。如何区别呢?歧伯,就是望诊和闻诊,听他的声音,一个人的气虚,这个时候讲话无常,就是前后不搭,突然讲这个,又讲下那个,气虚掉了。如果是尺虚的人,尺脉很虚的人,下阳虚,尺脉指下焦,身体的下部。胸部,寸脉指的是胸,胸腔以上,尺脉指的是腹腔以下,脚。脚步,这个步履蹒跚,不能够好好的走路,下阳虚,下面的阳虚的。脉虚者,这种阳虚的人我们要不像阴也,这是耐虚的人都是阳虚。如此者,滑则生,涩则涩。脉很涩的时候,逆流的时候是死,滑脉的时候是生。一般这里特别提到,歧伯说脉虚者不像阴也,也就是说我们所谓的阳虚,当我们阳虚的时候,我们治症,我们为什么要去强调阳虚,我们要去补阳,而不是滋阴。我们补阳,滋阴阴自己会回来,不要去滋阴。因为你阳虚的时候,阴已经很盛了,阴阳是你虚掉阴就会盛,那你还在那边滋阴滋阴滋阴,他的阳更虚了。所以我们经方非常多的地方用了阳药,滋阴的药用的很少。张仲景看到,大虚的时候才会用一下,否则的话不会。而且是确定他阳还在,如果阳虚都不用,要补阳的药。所以我们治贫血的时候跟温病派的处方就不太一样。这是由望,听他的声音、走路的动作,知道他阳虚了。阳就是一个人的力量,一个人的专注,一个人的规则,讲话有顺序。这个人讲话没有顺序,阳虚,心里面漫无目的的,所以讲话也是东讲一下西讲一下,有时候突然爆出来一句话跟刚刚主题完全没有关系。   

黄帝说,寒气暴上,脉满而实。这就讲寒气由四只头,反逆到头部胸面。实而滑则生,实而逆则死。所谓实而滑,脉很滑顺的时候,滑顺就是脉顺着肺气的脉而走,这是阳气还在。逆则死,这就是逆着肺脉而走。这边手上的脉气的方向,这边是一寸,寸的这边是 9分的长度,这是我们的所谓正常的脉上,方向是由下往上,由这个身体上往手掌的方向走,这是滑。涩,停滞不前,这就是所谓涩或者逆着走,都是危险。涩脉一般来说就阳绝了,阳气没了,才会停住。   

242页这一段,稍微比较难懂一点。黄帝说,脉实满,手脚冷,头热。我们摸这个脉是摸阴阳,结果又大又实,还硬,很实。如果是很硬很实,常人,正常人手脚是热的,头面身体是冷的,而便秘就好了,不是。手脚是冰冷的,上是热的,和阴阳是反的。为什么?人上身是阳,下身是阴。阳中有阴,所以上面身体是感觉冷的,下身根据是热的,这是正常人。现在反过来了,手脚是冷的,上面是热,这种脉又是实满,这个我们就称之为阴实,这个阴实出现在什么地方?阴我们指的就是藏,藏我们前面就介绍过可满,藏是收藏,可以唐很多营养,可以满,谷仓满满的。但是不可以实,就结块。比如说我现在藏了很多,我这个谷仓藏很多面粉,面粉都干的,很好。里边的受潮结块了那就是实。我们休息一下而,下堂课再继续。

第四节 阴实:死症

   我们再看 242页,这段很重要。因为中医的辩证里面,如果出现阴实的症几乎都是死症。如果说我们身体里面肚脐,比如说肝脏,肝本身是阴,阴可满不可实。如果是实的时候,好,就好像我刚刚讲的,该面粉在仓库里面是正常,现在遇到潮湿,受潮了一块一块硬梆梆的。当一实的时候,这个新的阳,正常的新的阳产生了热能以后要往下进入小肠,下不来了,就往上走。所以下次整个冰冷的,这个往上走,上面是热的,同时会有亢进的现象,所谓亢进的现象就是病人坐在那边没有办法平躺了,就坐在那边,24小时不睡觉。前面还可以吃点东西,到后来胃气没有了,就开始打嗝走掉,阴实都是死症。脉大的时候不要紧张,阴实,不要急,我们常常看这样,一个手摸他的手,一个手摸病人的额头,额头是凉的,手是热的,这个是便秘,你不要弄错了,不要紧张,不能太紧张。老师,阴实。这个我一摸,阳实,还阴实。   

歧伯说,春秋则生,为什么?因为春和秋,阳呢,阳气比较没有那么旺盛,所以春秋和肝和肺。冬夏则死,夏季阳气正当盛的时候,就下不去,一直往上冲。冬天呢,阳是灭绝的,阳是潜藏在里面的,阳气最弱和最强都是危险的。那一般脉浮而涩,涩而身有热者死,就是阳脱了。我们一般摸到涩脉,脉气机不顺,这个有逆行现象,不是顺,是逆的现象,平常都是我们所谓的血虚。身有热,就阳脱了,阳往外的时候,阳气要脱出去,这都是死症。    黄帝又问了,这个黄帝问题很多,因为都在学。他说一个人如果身形外形肿满,怎么治?是怎么样子,状况如何呢?歧伯说,如果一个人的形是尽满,脉急大坚,尺涩而不应也,如是者,故从则生,逆则死。也就是说脉坚大,我们讲一个人水肿,整个肿起来,但是简单讲,我们形胖很大,肿大的时候,只要是手脚温热的时候,手脚温热的都是生,手脚冷的都是死,这是一个大原则。那手脚是四肢的末梢,讲的就是死,所以他才会讲此脉涩而不硬。如果此脉很硬,回来不会涩,手脚是温热的。如果是涩而不硬,这就是逆。我们要摸四肢的末梢,就是摸此脉。   

那个黄帝说,何谓从则生,逆则死呢?歧伯说,所谓从者,首手足温也,逆者手足寒也。所以我们常常问这个手冷脚冷,手热脚热就是这样来的,我们就要判断。    那如果长得很大,全身水肿,脚是冰冷的,心都凉了,这个很危险。心凉了不能不下手,下手的时候我们有很好的药可以把他救回来。   

好,再开始 243页。讲小儿科,黄帝问他,这个还没有断奶的小孩子,叫乳子,而得了热病,结果呢,小孩子还没有断奶,发烧了,这个脉悬小,这个脉本来应该是红大的,结果现在变得很悬小。我们所谓脉正合,你现在发烧,脉很大,就是脉正合,这都很好治,只要是脉正合,都好治。你看那个脸色很红润,发烧,脉又很大,都是很好治的。那个脸色发青,脉很红大,又发烧,这是不好治,因为脉色不合,所以用观想的就好了。歧伯开始讲了,手足温则生,寒则死,摸摸他的手脚就知道了。如果说还在喂奶中的小孩子,如果中风发热,喘鸣肩息者,就肩膀,我常常讲肩息,以后你们会看到,因为肺气闭守住了,他靠动肩膀的动作才能够吸饱气,这叫肩息,这个脉状如何?如果是脉实大者,脉很缓,他虽然实大,但是脉的速度很好。如果脉太急,还是实症,这个没有胃气。我们摸小孩子的脉,不是三个指头去摸,那个小孩子手很小,我们摸的时候是一个指头,手这样子压,一个指头压上去,小孩子脉就摸到了。所以一个指头按到这个脉,就可以查出来。所以我们脉喜欢慢慢地缓,而不喜欢很急。黄帝又问了,如果是下痢又带大便里面有血怎么办?歧伯说,身热则死,寒则生。你说怎么去记?很简单,这个人又下痢又带血,一定是寒的,对不对?他说我身体发热,是不是逆症?    就阳要绝了。身热则死,寒则生。人在失血的时候,本来就是会冷,冷是相生的。如果下痢又白泡沫,这里寒很盛。脉沉则生,脉浮则死。下痢带脓血的时候,跟下痢带白沫,这个是不一样的。如果是沉脉则生,因为我们所谓带白沫,就是阴虚掉了。这个阴虚掉的时候,脉是沉的。反过来,得了浮脉,浮脉是阳脉,阴虚的人得了浮脉。

第五节 儿科病症、血便、下痢、脓血、癫痫、消渴

   这个 242页,一般来说,你只要下痢脓血的,悬涩者死,滑大者生。滑大就代表说,滑正常的有滑脉,滑脉代表气学还有,所以那个脓血不会致命的,这是从脉上面来看。好,还有呢?如果是下痢身不热,脉不悬绝呢?这种下痢,所有的下痢症,滑大就是有胃脉,有胃气则生,悬涩,就是脉很悬但是很涩,这个脉没有力量,而且停滞不前,这种都是死症。我们可以按照真脏脉来判定他的死期。这个癫疾呢?我们得了癫疾这种脑病呢?怎么去看他呢?这里就很重要了。脉博大而滑,你要去治他,一段时间就会好了。脉如果是小而坚急,死不治。当我们有癫疾的时候,阳亢在上,才会发生癫疾。那就是阳亢,脉很博大,阳脉非常的博大。如果是变得很小很急,一般来说这个都是长肿瘤在里面。如果看癫疾,脑部的问题,虚实如何看?歧伯说只要是虚症,都可以治的,实症则死。我前面跟诸位讲,虚症没有东西,实就是长东西了,实症就是长东西了,里面长东西了。    这个黄帝问,消瘅,这种虚实如何?我们这个糖尿病的这个消瘅三阳节,阳节的全热症就是所谓的糖尿病,消瘅,就是常常病人口渴喝水喝了不能止渴,吃东西吃的好,不能止饥,一直在饿,一直在吃东西。那这种病,因为是阳节,热非常的热。如果你得到脉实大,是相同,脉症是相合的,病久,再久都可以治。如果脉是悬小的,都是病久不可治。悬小的话阳已经绝了,如果脉还是大的,他是消渴,我们还是可以治疗,可以把他治好。   

第 249页,这个黄帝说,我们治疗的方法,它的标则治病的法则,有的以外形为准,有骨头为准,有脉为准,有的筋为准,我们怎么知道它的标准?这一段讲的就是我们治疗痈疽,还有一些这个突然发病急性的病症,这些治症的方法。一般来说,我们冬天的时候,你看这个有翻译的我就不介绍了,正常的冬天的时候,我们阳气入内,皮肤是闭锁的。这个时候我们一般,因为天气冷,我们用药比较多,用针灸比较少。他为什么讲这句话?就是痈疽,身上化脓块,有些化脓的地方,这个是例外的,我们还是要用针灸。痈疽这个痈疽不得顷时回。痈不知所,按之不应手,乍来乍已,刺手太阴傍三痏与缨脉各二。这是我们治痈疽,这个在深处的地方,我们怎么知道呢?这个手摸,不知道。正常我们摸的时候,如果里面化脓的时候,你摸到皮肤上面有哪几种情形。任何的,里面有化脓的时候,第一个比如说四肢上面,你摸他皮肤、手臂,你摸到他旁边都是冷的,摸到中间这一块是热的,我们就知道这个底下已经化脓了,肚子上也会有。比如说这个胆堵到了,结果堵到了,没有去治疗,也没有办法去排它,也没有什么治疗。结果胆破裂掉了,一破裂掉以后胆汁会留在这个地方来,这是产生腹膜炎。还有阑尾,比如说大肠头,这边发炎了,结果肿很大,破掉了。破掉以后,这一块也就是你摸到皮肤上的时候,它是非常的热,旁边都是冷的。好,你手一摸上去就知道,所以旁边都是冰的,中间这块是热的,那是很清楚的可以感觉到。这里面化脓了,化脓的时候,我们还是可以用针灸,冬天的时候我们用针灸来做。针刺的手法,如果在针刺的时候,我们当然有很好的药可以把它去掉,这里讲的是针灸。针灸的手法,我们可以扎手太阴经上面,什么叫傍三痏,还有缨脉,缨脉讲的是胃经上面讲。你现在在肺经上面找压痛点。   

第六节 阿是穴之形与神

  

我们一般为什么说过去孙思邈,唐朝的孙思邈他说这个阿是穴,阿是穴的形一般现在中医很多就用形,我这里肩膀痛,就扎那里就是阿是,这个是形,不是神。神是什么呢?比如说我们有肠子有肠痈,为什么会去皮肤下游,有化脓,为什么会去找肺经?因为肺主皮毛。你从肺上边可以查到底下的东西,我们在肺经上面按,侠白→尺泽→孔最→列缺→经渠→太渊→鱼际→少商压痛点,下针,这个叫做阿是。你阿痛点,是是是是这里,很痛,有没有?就告诉你在那里下针。这个穴没有一定的,有的时候可能在孔最下两寸,一寸,不在穴上面,在经上面,你就按照那个痛点扎针就可以了。好,胃经也是一样。胃经上找,这些找的时候,我们就是手,手不过肘,足不过膝,膝盖以下。比如说肠痈,我们在足三底下可以找到,找那个点。阳明经上找两个,肺经上找三个,这是我们《黄帝内经》,从《黄帝内经》里面出来的。一定要下定义,手不过肘,足不过膝。不能说里面发炎了,那个胆或者肠胃发炎腹膜炎破掉,你在那边找胸部,不会有压痛点的,对不对?胃经刚好在这边,是在膝盖以下,都是远取穴。那掖痈大热,腋下这边长个痈疽,这个地方,这是少阳的地方。这时候我们要按刺足少阳,如果热不止的话再扎手心,手上心经,是因为这个在心经上面,集血的地方,少阳经上面找,都是一样。膝盖以下,膝盖以下,这是治症。   

黄帝问:“如何知其度? ”   

这个度就是你找压痛点,没有一定的点在哪个地方。因为有的人他痈疽在这边,不一定,所以你就按照经络上去找就可以了。所以这个心经三个地方,三个穴道。再加上手太阴的经络,都可以。一般痈疽,任何的化脓脓疮我们都可以在肺经上面治。大骨之会,就是骨会,大舒,我们也可以各找三个穴道。为什么要找骨会大俞这个周围。因为我们痈疽里面化脓的时候,这个脓越走表,往皮肤表面走,往四肢末梢去,都是吉的。如果是下层,到骨头里面去,或者往身上走,都是凶的现象。所以我们会在骨会大舒穴道旁边找,我们先下针就预防痈疽化脓的地方感染到骨头上去,所以才会有这种治法。如果是暴痈筋,这就是突发的病,瞬间发的,随分而痛,很痛。魄汗不尽,就流冷汗不止。胞气不足,胞气不足我们讲就是小便很不利,小便出不来。治在当经的俞穴上面治疗。    如果是少腹暴满,小腹这边取守太阳小肠经的络者,胃之募也,小腹这边。少阴俞去脊椎三寸傍五,再用员利针,都是我们这个治症的方式。都是治腹暴满的时候,腹胀满。为什么会取到少阴的俞穴,因为你的腹暴满的时候,有的时候可能是便秘,有的时候可能是水积在里面,不一定的情形,都是你随症来取穴。你就记得,这里的大原则,我举个例,很多东西你们可以推理出来的,我们有一个针灸家叫做董景昌,他这个人我们很清楚他,他大字不识,中医书没有看懂,他只认得一个字,叫一,一就是扁担,一根扁担不一吗?他只知道这个。可是这个人他奇穴很多,家传的,他本身不识字。其实他父亲教他的时候,就是抓他手就这样扎,就跑到台湾来,奇穴。这些奇穴就从这里来的,举例给你听。如果你现在遇到一个肝病的人,这是腿的内侧,你这样看时候是右腿,病人是侧躺,右腿,腿这样子看的。肝经不是走内侧吗?对不对?肝经,是不是?那你在肝经上压,你会压到中间一个点,这前后正好三个点。所以临床上我们知道肝硬化、肝癌或者是肝病的时候,在肝经上找压痛点,有没有穴道?没有穴道,好,这就是奇穴的来源。这里讲的就是如何找奇穴?所以穴道常常因时因地制宜。真经 12经络,我们下的俞墓治疗主孙治疗五门十变,这种方法是一个固定的原则。在临床上的时候,你要自己会很活用它,非常的活用它。同时不能固定,比如说我告诉你说,我们现在看左腿,这是左腿,左腿外侧,腿的外侧,左腿,也就是这样子看,在外侧这边。我们找到这两个高骨下,三角形的,这是阳陵泉,对不对?阳陵泉。好,那我们知道金石会阳陵,现在有个病人是胆结石,那我们知道胆石点的奇穴在阳明泉下一寸,可是书上我们说阳明泉一寸那只一个大概。你如果胆在里面的时候,胆是这样子,石头在这边在这边在这边,它可能就会造成上下不一样。所以你要在上下按按,找到痛点扎针进去。最明显表现在肾结石的点,在太溪穴的周围,比如脚内踝,这脚后跟,内踝,这是染谷穴,这是太溪穴,太溪穴上来了以后,这是踝骨,踝骨在这边。那太溪穴上来的时候,这边你心里假象有一个肾脏在这边,假象有一个肾脏。那你手指头去按,你去用指头按,有时候指头比较大,用一个筷子,头是比较圆的,比较方的。你不要拿个很尖的,按他每个地方都痛。拿个圆头,有痛点在这边。因为你肾脏是这样的时候,你很难讲说石头在这边在这边,哪能凑巧都在同一个地方,对不对?好,你就按照痛点下针。什么病都可以,所以你一看到腹满的时候,肚子胀满,病人可能是水,肾经上找,可能是大便,大肠经上找,或者在胃经上找,大肠经上也可以找,这一段讲的就是这个。    我们治祸乱,过去我们讲的祸乱,这里你看《黄帝内经》就有祸乱,指的真的就是上吐下泻。刺俞傍五,足阳明及上傍三。我们讲如果是痛阵的话,我们知道在胃上面,脾胃上面周围找,阳明经在经络上找。刺痫惊脉五,这种是发癫痫或者是精神病乱的时候,针灸有没有手法?有,针灸也可以治疗精神病患,癫痫。我们针手太阴各五,手不过肘,在尺以下找五个穴道。刺太阳,也是五,像阳谷、胫骨,刺手少阴经络,像我们的通理穴络穴旁边,你找到压痛点下针。所以我们针灸在肺,在太阳经上面,小肠经上面,在肺经上面,还有足阳明上面找一个。踝上五寸,连刺三针。也就是说全部,你只要记得经络,你在经络上面连续找他压痛点都可以,这个癫痫精神病,我们针灸都可以帮他治疗的,针灸治疗。这个有没有固定的穴位?没有,完全以病人身体上感受到的压痛点来决定。    第 251页,歧伯说,我们治三消的病,就消瘅,或者是瞬间突然昏倒,病人突然昏倒,会有偏枯、会有痿厥,气满发逆,甘肥贵人,这种都是,一般会有发生这种消渴,或者突然昏倒,或者是半身瘫痪掉,或者是肌肉痿厥掉,手脚冰冷,呼吸呼不过来,都是肥的贵人有钱人,高粱之疾。因为他吃的东西太好,内发的病。   

我们遇到病人隔塞闭绝,上下不通。比如说这个饮食不入,或者是大便不出,这都是暴忧之病,心里面担忧,个性比较喜欢操劳,但过忧的人,都会得这种病。如果说看到病人是突然的冷血,四肢冰冷,耳朵突然聋掉,或者是人鼻塞或者小便不通,这种都是所谓这种内部发生的病。所以我们可以分成有外来的,还有内发,这一段讲的通都是内发,有钱的人吃的太好了,或者是忧的人都会发病的。   

下面最后一个,蹠跛,寒风湿之病。手脚关节上面肿痛,造成走路不行,这个统统是寒风湿。为什么我们这里歧伯要下寒风湿?因为我们用药,这个药是去寒的,这个药是去风的,这个药是去湿的。那你把去寒去风去湿混在一起,就是治疗他的病。所以你要会辩证寒风湿。一般关节肿大,风湿关节炎都是风寒湿,都是这样子。我们原文是寒风湿比较不顺口,我都是讲风寒湿,反正无所谓,是不是?有差吗?叫名字有差,这个无所谓,去风、去寒、去湿就结束了,不要那么挑剔。    如果说现在下定义的,像那个全身发黄,突然爆发了疼痛,突然发癫痫,突然发狂,发狂奔走,这种都是长久久病,气逆气不顺畅一直逆才会产生的,不会瞬间发的。如果说五脏,肝心脾肺肾五脏中间不平衡的时候,六腑闭塞之所生也,就是我们六腑,胃到膀胱三焦,我们这个六腑,六腑阻塞不通的时候,腹有问题的时候会影响到脏,因为脏和腹中间相通就是靠三焦,这两个是相辅相成的。所以脏有不平,它一定是来自腹有闭塞。所以我们治脏,常常会去治腹。如果说我们从《黄帝内经》读到现在,你们得到一个基本的概念,改变我们一个人随时保持大小便通畅,胃口很均匀,不要吃太多,大小便通畅,能够睡觉。那你腹部没有问题的时候,你就没有胀病。所以我们常常有人说你便秘多久了,我便秘三四年。你看他三四年没事,可是他腹病一直不通,迟早会影响到藏病的。三四年不长,有的人便秘一辈子,70年、60年都有。一般来说,我们看到病人有头痛、耳鸣、九窍不利,眼睛鼻孔、耳朵、大便小便的地方都是肠胃所生。所以我们常常在治疗头痛的时候,我们下胃经的中脘穴,为什么?因为它胃气往上升,胃气只能到眼睛沉气的地方,冲到上面来,一直冲到这边来,中脘穴原因就在这里面。    所以刚刚那段讲脏,讲一些病变的来源。      

第二十九篇 太阴阳明论

  《太阴阳明论》,第二九篇。这一篇,现在开始慢慢进入这个分经、分类,六经里面就有个太阴经。在张仲景他的《伤寒论》就是把六经分得很详细,里面所有的治症所有的处方都有,他就是研究这个《黄帝内经》。我们看什么叫做《太阴阳明论》太阴和阳明是表里,这你们都知道,足太阴和足阳和明阳是不是表里,对不对?是脾胃脉。同样是表里,但是生病为什么不一样?当然不一样,一个是表里,一个是里面。歧伯说,阴阳的不同,根虚根实,或存内或存外,所以他的症状当然不一样。黄帝这问题问的很奇怪,这个当然不一样,脏病和腑病。   

254页,下定义了。歧伯说,什么叫阳?我们到现在到了第 29章了还在阴阳。阳是天气主外,阴者是地不按时,白天睡觉,晚上在那边通宵打电动玩具或者是看这个看书,有时候晚上看武侠小说。我们以前没有电动玩具,就看武侠小说,我们看通宵,金庸的《天龙八部》。反过来了,阴受之,内脏会受到病。阳受之则入六腑,外来的风寒进来会伤到六腑,阴受之则入五脏。所以阴就是饮食入胃,吃东西吃坏了,暴饮暴食或饮食没有按照节气走,没有节制的就会入到脏里面去。这里讲的是太阴的脾和胃。如果入六腑则身热不时卧,上为喘呼,入五脏则瞋满闭塞,下为飧泄,久为肠澼。因为讲的是阴,太阴和阳明时热,阳明症,简单的讲法,阳明就是指腹,一个是经热,一个是腑热,这是歧伯下的阳明的定义。阳明症都是热不寒,只看到了热症没有看到寒症。为什么?阳明是二阳并,有没有?二阳,两个阳并在一起才为阳明。那经热的时候和腑热,这两个显现的症状都不一样,都有高烧,也会口渴,腹,就是大肠,胃,伤到了,便秘,所以我们后面还有陈七汤这种东西。经热大便很好,可是病人发烧高热,我们有时候有白虎,所以白虎是治经,张仲景处方的时候这两个就分开来。但是阳明症不见寒状,这是纯阳明热症。那阳明跟太阴是表里,太阴是因为饮食进来而得到,腹,脾主腹,肚子肚脐这边,整个腹部这边是少腹,这是脾脏在管。所以很多太太说奇怪,你帮我减肥,我说你也不胖,没有,我肚子胖。好,饮食入胃,第一个帮你减肥可以,从此不要喝下午茶,女孩子喜欢喝习武茶坐那边八卦,不好,坐大。你是这样来的,要从那里开始改。所以要告诉她,少吃干的,甜的不能吃,湿的过盛;鱼也少吃,热中,多吃一些清淡的,对不对?我们把湿去掉。好,处方就来了,去湿的药,看看他去热,他是热症去湿去热就加在一起了。便秘,再加点通便的药,处方就这样来的。张仲景的处方就这样来的。但是你如果环境不改变,我帮你治好了,你还是回去每天下午茶坐下边,从下午一直吃到晚上 9点钟还在那边聊天,肚子还是大,这个没有治。    如果下为飧泄,久为肠澼,为什么久为肠澼?因为脾主腹。    那湿很甚的时候怎么办呢?身体代不出来,湿又甚的话,很重,所以它会下行,下沥了,肚子胀。所以说   呢,结果呢,喉主天气,咽主地气,所以阳受风气,阴受湿气。这个天气,喉咙就是讲吸气,讲气管,好,   咽呢,就是吞食,所以吞东西进入食道跟气管不太一样,两个分开来的,中间有个膜挡到。那个膜呢,老师,我吃东西呢,这个食物跑到气管里面去,你就想什么问题?少阳嘛,因为少阳主开合,开合有问题,是少阳,所以,阳明主开,抱歉,太阳主开,阳明主合,那中间的枢纽是什么?少阳,所以所有半膜有问题的时候,都是什么?少阳。这个《黄帝内经》就把它简化了。所以说,阳气受风病,阴受湿气,所以阳明胃经呢,受风   病,阴受地下湿气从地上,从脚上往身上走,头呢,阳明呢,从头上往下走,所以足太阴脾经,是不是隐白大督太白啊,有没有?公孙啊,一路上来。胃经呢,从头上,头维下关颊车,承泣四白巨髎,一路往下走,所以上面是受风气,下面是受湿气,这两个不太一样,就是讲脾和胃,这两个不太一样。   所以伤于风者呢,上先受;伤于湿者,下先受,讲得就是脾。   

第一节 阳明之脉象脾病与四肢

   那255页,黄帝说,“脾病而四支不用”。脾有病的时候,四肢没有办法用,我们讲过脾主四肢嘛,四肢,   除了主腹以外,四肢是脾脏在管,脾脏在管。那脾有问题的话,四肢为什么不能用呢?就回答了,理论就在这   边了。“四支皆禀气于胃,而不得至经”,如果是,这个“必因于脾,乃得禀也。”因为我们四肢禀去一位   没错,可是如果没有脾脏,你吃的东西到了小肠里面去,把胃变成小肠啊,如果你光看胃看不懂,如果把这边的胃,把它变成“四肢气于小肠”,你吃的食物到胃里面摩擦,磨碎了以后,进入小肠里面开始受,甚至开始消化,这个时候,小肠是不在少腹这边,是脾脏在管,所以脾,小肠因为有脾脏,才能把食物的营养,灌送到四肢上面去,四肢才会有力啊。所以没有脾脏,营养没有办法传达到四肢上面去。   所以说,到“必因于脾,乃得禀也。”就是“今脾病”,脾有病了,不能替小肠行津液,这个知道“四   支不得禀水谷之气”,到头来就是四肢就没有力量。所以你看看脾主少腹,少腹这边脾在管,少腹里面是什么?小肠,这都是相连的。所以脾在帮小肠行津液,行津液。

第二节 长夏之疑释

   256页就把长夏的问题解决了,大家都在吵长夏是什么时候,有一定的节气,这个问题解决了。黄帝说,脾不主时,没有主四时,春夏秋冬,脾不主时,不是有长夏嘛,现在说不主时,为什么?

  岐伯说,“脾者土也,治在中央。”所以春夏秋冬节气在转变的时候,都经过土湿在中间,才有办法转换。好,一般呢,以四时长来养四藏,我们的春夏秋冬来养我们的肝心肺肾。“各十八日寄治,不得独主于时也。”这讲十八日就是这边,比如讲,这个,抱歉抱歉,立冬,立冬,就要开始冬天了,立冬前他就讲九天,立冬以后九天,这两个加起来是十八天,是十八天,内经里面是这样讲的。我们为稳定,我们常常,我常常跟,我们在算命的时候,我们是以二周作为一个节气,一个节气,节气呢,是两个周,就是两个礼拜,所以说,如果是前期、后期加在一起的时候,这一个节气,按照我们天地定位的时候,我们二十四个节气来说,是两个礼拜最标准。那这三天呢,不是,不是很好,所以我们以这两周做长夏的时间是最好,更稳定。那以,可以,《黄帝内经》说,前九后九,节气在转换的时候,前面九天,后面九天,这个加起来,十八天,那每一个,四季加在一起,每个中间都有十八天,这个并为长夏,我们如果把它缩短变成十四天,两周的话,这才,这是绝对长夏,所以我们为什么要知道长夏?因为治病的时机,治病的时机。这个脾有病,在长夏的时候,病会起,对不对?长夏过了以后,节气换掉以后,长夏后面是什么?就是下个节气,它会痊愈的。那并没有说长夏一定要去到秋天,一定要到冬天,没有,因为春和秋,春夏秋冬,四个节气中间,四个,四季,中间呢,是长夏,所以节气,好,春,夏,长夏,这样子走,那实际上节气的时候,我们在春夏交接的时候,秋冬交接的时候,春秋交接的时候,夏秋交接的时候,这四个角,都是我们的长夏的地方。那,在我们下手的时候,很重要。

第三节 长夏治病时机、案例:肝癌

   我现在举例给你听。比如说一个肝癌的病人,肝肿,肝硬化,那我们在开始的时候,我们知道,他呢,是在春,春天的时候会病起,在夏天的时候是病愈的阶段,冬天的时候是持平,持平,那在秋天的时候是凶,是死的时节,死,死的时节。那你不能预定说,这个肝病的人,一定刚好什么时候来看你,对不对?哪儿那么凑巧啊,就是跑到这个,那个冬天什么,很好的时节,不一定的,这时候你要看时节了,看时节,那如果说是,秋天来的时候,我们知道很凶啊,节气不对啊,当邪很盛的时候,这个时候我们要才守,因为邪气很盛,正气,真气,人的元气很虚,这个时候你一攻的时候,元气会没有了,是吧?稍等一下,固它的本,所谓固它本是什么?固它的脾胃,实脾,让他脾脏强起来,等到,长夏季节到的时候,长夏季节到的时候,我们可以加重处方,到冬天的时候,是持平,冬天持平也就是说,因正气和邪气在相平衡的时候,这个时候,你可以下手,因为持平嘛,你如果一下手的时候发现他,胃口有没了,身体有坏,那你赶快停掉,因为还是冬天嘛,你知道我的意思吗?然后到了春夏交接的时候,脾很实的时候,这是长夏的季节,脾气很壮盛的时候,我们就不需要去实脾了嘛,因为当气的季节就是脾脏的季节,这个时候我们去攻它。你知道,所以治病就是好像作战一样,时节开了,那个天窗开了下手,那闭起来的时候,我们就住手,治重病的时候是要这样子的。这个是讲重病了,我们是所谓的阴实,那样如果是表实呢?如果是表面的实症,那管你什么时候,一剂下去就好了,一副药管他已经好了,那你这一副药,比如说发表,吃下去就会发汗了,那夏天发汗了,那冬天的时候吃下去没有发汗,小便排,一样啊,汗、尿是同源的,怎么搞得,我吃下去小便很多,冬天嘛,正常,对不对?夏天吃中药,病人就发汗。所以说,你如果冬天的时候,有发烧,你吃下去,他烧退掉了,你会奇怪,吃完之后没有发汗,不行,再吃,你太过了,你知道,他没有发汗,冬天啊,不会发汗,小便排是正常啊,所以你要注意他的尿,就有的看不懂啊,这个不行,这个是伤寒,我们要给他发汗,冬天不好发汗啊,结果你就给他发汗,汗发不出来,可恶,再发,对不对?本来冬天是闭藏是正常的,一把它打开来,好,这个风寒就进来更多,然后春疫,温病,对不对?冬伤愈寒,本来是伤愈寒了,你更离开了,更伤愈寒,对不对?所以一吃解表的药,这个病人小便正常的。    所以我就以节气为主,因为我们黄帝上面,中国历代都是用节气来算,节气比较好。以后你不要吵了,长夏,我不知道他怎么加进来的。    帝曰:脾和胃呢,以膜相连之,三焦内有网相连,所以呢,“而能为之行其津液”,为什么呢?所谓足太阴,太阴就是啊,记得啊,太阴就是三阴聚,太阳、三阳聚,太阴是三阴聚在这边,落到咽喉这边嘛,所以他认为这“行气于三阴。”因为三阴汇在太阴,都在汇。阳明者呢,是表,就是腑了,五藏六府,也为行气于三阳。那藏府各因其经,因为有经,经络联到,所以受气于阳明,所以替胃行津液。这里讲得就是脾脏,因为有经膜跟它相连,所以小肠收了营养以后,消化营养以后,有经膜跟它连到,把它灌输到全身,四肢跟五藏六府去才有办法,所以两个是相辅相成的。    这就是火生土,所以小肠吸收了东西以后,一般来说,你如果看《黄帝内经》,你看到他写胃的时候,你就想成胃,就不好,你就不容易懂了,你把胃下向两边小肠,看到心下,心下就是胃,这样子的话,就懂了,所以小肠吸收了营养以后,又交给脾脏,脾脏呢,总统阴阳,所以它就去脾之大落大包嘛,对不对?它总统阴阳,它就把它分散到内脏,五藏六府去,四肢末梢去,分到肌肉里面去。  

第三十篇 阳明脉解

   这个阳明脉解篇第三十,很简短啊,很好。258页,阳明的脉,主要命脉出现的时候,脉有病的时候,我们有经病跟腑病,所谓脉病就是经病,看到人很讨厌,看到火也讨厌,因为他很热,太热了,看到这些不喜欢,看到火也更火,因为火是热,“闻木音则惕然而惊”,就是木头一打,木克土,他会受了惊吓,钟鼓呢,那“其脉贯胃属脾络嗌”,个经在那边敲有没有,当当当,敲钟鼓他都不怕,为什么?因为土生金,所以他不会,他听到木音,反而会吓,所以说你如果说看到这个人呢,恶人恶火,对不对?这个你要确定他是不是阳明病很简单,木头一敲吓一跳,你不要敲,这就是阳明经,那你如果敲了他也不会怕,他不是阳明经,所以很多种方法,那个《黄帝内经》讲的就是生活周遭的事情,所以说有的时候,这个,我们进去的时候,病人不讲话,有时候,对吧?问小孩子不讲话,你热不热?不讲,我不告诉你,那小孩子很皮啊,不说,对不对?就不告诉你,让我看看舌头,不给,我就这样子,他就不给你说,怎么办?像这种都是,敲个声音你就知道了。    都可以晓得,这很多种东西嘛,就看你,所以当个好医生,周围的东西都可以用,常常利用音来辩症,岐伯说,黄帝问为什么呢?因为阳明是胃脉,“胃者,土也。”木克土,所以会有这种现象。那黄帝问,为什么看到火会讨厌呢?因为“阳明主肉”,因为脾主肉,阳明也主肉,“其脉血气盛,邪客之则热”,那你本身就很热了,阳明是纯热症,但热不寒,结果呢,你还要看到火,不是火上加火,所以他恶火。看到热,火就讨厌。    那为什么看到人讨厌呢?因为阳明呢,气血上逆,上逆的时候呢,“则喘而惋”,闷热,气闷,看到热就讨厌,那个时候,有阳明症的时候,升上来的时候,真的,你看到太太都讨厌,所以说,最好,如果你太太是阳明症,乃闪远一点,看到你就讨厌。死鬼,你刚刚回来,那个阳明症嘛。那你结婚了,所以我们有同学不结婚也是对的,你结婚的时候,你太太发脾气,你还不能离开家,在家里面躲在一个角落里面,让她能找得到你,她才能,气才会平下去,如果逃走了,火上加油,非找到你不可,那更严重,所以,所以太阴症的时候,你赶快准备药,快一点给他好,免得很惨,所以。我们后面呢,讲天文地理的时候,我会讲诸位如何,我们应用位置的关系,不但可以把,让家里面非常的和睦,兄友弟恭,父慈子孝,夫妻相敬如宾,同时呢,还有避灾,把木移动,比如这个灾是白天来的,我们把它移到晚上,睡觉的时候发生,这种都是《黄帝内经》都有的,应该有,结果散失掉了,找不回来,我就给它添加一下,偷偷加进去,你看看如何,那找回来的时候,不一定是对的,大家不同意那个是对的,那我自己加点进去,所以我礼拜天会讲到这边。    那如果是“喘而死者,或喘而生者”,为什么呢?阳明症喘而死者,所谓“厥逆连藏”,如果是喘连到藏,跟藏连到的时候,病人就很危险,阳明过热,好,太热的时候,你寒出不来了,就死掉,如果是连到经络,只是连到经络上面,连到腑上,脏和腑相连的时候,就是实症,脏很,如果是腑和经络相连的时候是生。    那黄帝说,那个好,那病,为什么阳明病弃衣,衣服一脱就跑掉了,登高而歌,或者是几天不吃东西,有没有?还跳到屋顶上,跑得很快,在那边高歌,这个为什么?平常他做不到,发病的时候做得到,为什么?岐伯说:四支是诸阳之本,“阳盛则四支实,实能登高”。就阳是实症,那怎么解释呢?为什么会这样子?这是腑热,腑热造成的,我们正常人呢,肚脐,腹部,这是胸膈,胸膈呢,有个横膈膜在这边,我一再跟诸位强调,横膈的功能,最主要是分清浊,清浊,所以,上交肺和心的地方是清,下交是浊,横膈以下是浊,这是正常人应该这样子。好,那现在有个人便秘,大便堵到,结果呢,这个大肠这样横过来,肚脐在这边,小肠在这边,结果便秘堵了很多,燥气,本来只能到,膈停掉,那就很正常,那如果是只到膈停掉,完完全全的,20年便秘也没有发狂奔走啊。那有一边,突然阳明燥热就冲过去了,所以,如果是纯是阳亢在头上的话,是发癫界,如果是浊往上冲的话,就不是发癫界了,就是这样子,登高而走,好,唱歌。那个,墙很高,一下就爬上去了,像猫一样,平常做不到,跑上去,一看,阳明症。好,知道我的意思吧?纯热症才会看到,一般来说,我们说是大承气汤症,我们讲到承气汤后面再讲,然后讲到那个伤寒,讲的时候,伤寒论,老师我很熟。在《黄帝内经》就讲过,就在这里。好,最早《黄帝内经》在这边,那比张仲景早,张仲景是看了用同样的名字写下来。    为什么弃衣而走,衣服一丢,裸奔啊,遛鸟啊,这种,岐伯就说了,“热盛在身”,因为太热了嘛,那个浊气就上来,那个神志都昏了嘛,衣服,太热了,就脱了,管他呢,就脱了逃,太热了。记得啊,一定是浊气,所以浊气上来跟阳汇到,才会这种神志失常,如果是浊气没有上来,只是阳往上冲,阳亢的时候是癫痫,癫症。如果他乱骂,看到人就骂,“不避亲疏而歌”,在那儿高歌,唱歌。“阳盛则使人妄言骂詈不避亲疏,而不欲食,不欲食,故妄走也。”因为肚子,大肠堵到了嘛,当然不要吃东西啊,这个时候,大肠的沼气,大便的沼气,往上冲,产生的这种现象,这个是阳明,我们有个特别的名称,我们称为阳明,腑热,这是名称啊,对不对?而且呢,实,腹,阳明的腑热,那阳明的经热和阳明的腑热不一样,那阳明腑热,燥热的时候,全身发,很热,所以他把衣服一脱就跑掉,然后发狂高歌,在那边唱歌,不是清楚,就是浊气入脑,就是浊气,就大便的沼气呢,冲过,冲过这个横膈,跑到脑部去了,就会发这个神昏,神志昏迷的现象,就是不视亲疏了。所以你要看到,四味药就给你解决了,四位药。    那一般的,温病派的不会用承气汤啊,不会用大承气,大黄,说不可以用,完了,那个人继续在奔,那个每天,它日甫黄昏的时候,黄昏的时候,阳明经热发的最厉害,每天黄昏,就看一个人跑出来,村子里面跑出来,跑到屋顶上,在那边高歌,在那边丢着衣服,在那里裸奔,那一年两年都没人治好,就代表此地无伤寒家。那我们一看到,大承气汤一剂,好了,从此他就好了。    好吧,那诸位读到这边的时候,慢慢慢慢,我们会进入,六经论,慢慢慢慢的细,你现在看,所以刚开始都比较笼统,有没有?比较大原则,后来开始慢慢慢慢细,我带着诸位就是走张仲景当初的路子,张仲景当初怎么来的,后来处方怎么来的,我们就看《神农本草经》,看他的处方,原来,为什么承气汤用枳实啊,厚朴、大黄、芒硝,为什么?剂量的问题,这就结束了,然后等到讲伤寒金匮的时候,你们处方就自然天成,还没看处方的时候,你看他,等到《神农本草经》完的时候,你就会挑这个药。然后失落的部分,伤寒金匮有失落啊,或者写错的部分,失落的部分你就给补回去,也不会错。好,我们下一次再介绍这个,热论篇第三十一。